主体、自我与生存——福柯的“主体”观念及其美学风格
本文关键词:主体、自我与生存——福柯的“主体”观念及其美学风格 出处:《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主体是福柯的解构对象,也是福柯一生的困惑。关于主体,现代以来的哲学始终包含愤懑和不满;在"主体之死"的喧嚣声中,后期福柯开始转向一种"主体化"工作,从而生成了一种极具美学风格的生存实践哲学。相较于前期的批判与毁坏,后期福柯更多的是从直觉与体验角度谈论主体的。他所谓"关心自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新主体之"建构",而他的这一探索(或试验)充分显示了一种生存伦理,亦即一种普泛化的审美主义。对福柯来说,生存是自由主体之建构,也是直觉与体验式的自我确证。
[Abstract]:The subject is Foucault's deconstruction object, and is also the perplexity of Foucault's life. On the subject, since modern philosophy has always included resentment and dissatisfaction; in the "subject" the death of the clamor, Foucault later turned to a "subject", thus generating a very aesthetic style survival practice philosophy. Compared with the criticism and destruction of the earlier period, Foucault later talked about the subject from the angle of intuition and experience. His so-called "caring for himself" is actually a new construction of a new subject, and his exploration (or experiment) fully shows a kind of survival ethics, that is a generalization of aestheticism. For Foucault, survival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f freedom, and it is also the self proof of intuition and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一、主体之死与主体化传统主体是理性的象征,它代表形而上学。不过在现代社会,“主体已经声名狼藉”。[1]自启蒙运动以来,主体获得了至上权力,然而它也不断遭到质疑。从尼采开始,主体的离心化运动已然兴起,到了福柯、利奥塔那里主体已遭到彻底批判。从哲学方面看,从尼采、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之沧;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主义[J];唯实;2003年11期
2 刘士林;;古典主义与审美主义批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莫运平,顾亚娟;尼采审美主义与基督教救赎说之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陈全黎;作为反思现代性的实践美学——驳“实践美学终结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吴兴明;;美学的扩张:作为社会理论的审美主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傅修海;;趣味——情绪化审美思潮的崛起[J];文艺评论;2007年04期
7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简圣宇;;主体间性不可失却审美之维——兼与吴兴明先生商榷[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9 寇鹏程;;梁启超美学之“变”的现代性根源[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10 顾梅珑;;审美主义的“现代”定位及其“后现代”发展逻辑[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兴明;;消费时代或全球化:重振美学的一线新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2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3 韩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澄明“审美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6 徐宗文;美学与“诗性的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郑玉明 冯学勤;中国现代美学的资源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9年
9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10 黄国范;科学理论的审美启示[N];浙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索良柱;福柯:从权力的囚徒到生存美学的解救[D];复旦大学;2009年
3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傅玉玲;福柯的“生存美学”[D];厦门大学;2008年
3 李钟秀;超越困境:刘小枫神学研究中的生存美学[D];苏州大学;2011年
4 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军;疯狂与自身:福柯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侯春菊;艺术拯救人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9 袁文丽;论阮籍的生存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满;生存的悖论[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0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4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