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意境审美效应的接受美学价值

发布时间:2017-12-27 04:33

  本文关键词:意境审美效应的接受美学价值 出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意境 审美效应 接受美学


【摘要】:"意境"是一个活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长期以来意境作为文论和美学研究的范畴个例,受到国内外研究领域的青睐,众多研究视角为意境在当代文论建构中获得新的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接受美学理论在意境基本审美内涵的基础上为意境审美效应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野。
[Abstract]:"Artistic conception" is a core category which is activ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is also the basic aesthetic form of ancient China. For a long time as a case of literary theor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category of aesthetics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favor, many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construction, which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Conception of aesthetic connotation for artistic aesthetic effect interpretation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作者单位】: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2012年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名称:“美学范畴的现代阐释”) 2011年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古代文论范畴的现代阐释”;项目编号:YB2011012)
【分类号】:B83;I206.2
【正文快照】: “意境”是一个活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长期以来意境作为文论和美学研究的范畴个例,受到国内外研究领域的青睐,研究视角多元,方法多样,从意境的概念界定、内涵、各种文体中意境审美特征、意境理论的建构到意境范畴的现代阐释,众多研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锡球;艺术功利性与审美的形象形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赵娟;;广告翻译的接受美学[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3 李红普;;略论《诗经·国风》中的水之“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汪旭平;罗鉴晨;;《黑骏马》中的男性描写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王倩;;从接受美学角度论当下电视新闻中的“说”新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刘锋华;;从“陌生化”视角看《沃斯》的修辞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吕倩倩;;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黎志萍;;哲学解释学对译者地位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忠山;;诗的“空白结构”与“潜信息系统”[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接受之维[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黄萍;;《水浒传》中的不和谐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警示[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4 刘行芳;;马太效应、信息鸿沟与我国媒体的现实责任[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5 李莹;刘丽华;;古典诗词的鉴赏视野与能力训练[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6 金会平;陈万红;;高校学报办刊之路的偏离与回归[A];竞争 合作 创新——科技期刊未来发展之路——第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9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石鑫佳;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仪;初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吴敏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华;;从接受美学看“林译小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黄京玄;;完成人格整合 书写理想人生——用接受美学解读《聊斋志异·黄英》[J];阅读与写作;2011年04期

3 马以鑫;接受美学理论与当代小说[J];中州学刊;1989年06期

4 张宏;;生命·自然·人性美——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美学意蕴[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3期

5 牛晓露;;《诗经》“风”诗抒情方式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6 谭德晶;;何其芳《预言》考及审美效应分析[J];求索;2006年09期

7 范铮;;纪晓岚对联中的修辞艺术[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8 朱广贤;;《依然认真》的审美效应——任真散文集《依然认真》读后[J];飞天;2010年07期

9 马济萍;;独特的审美效应 无穷的意蕴空间——唐宋诗词中“夕阳”情结解读[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10 刘起林;;论知青作家的悲剧性人格及其文学史效应[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德宏;乡村秘史 土地精魂[N];文艺报;2010年

2 黄绍清;报告文学的生命力[N];文艺报;2007年

3 金燕玉;女孩心灵的多维解读[N];解放日报;2000年

4 李学斌;中国幽默儿童文学的现状与审美效应[N];太原日报;2008年

5 李学斌;“隔”与“不隔”[N];文艺报;2001年

6 何满子;杂文艺术是庄严的[N];中国文化报;2004年

7 王仲生;审美散文的成功实践[N];文艺报;2003年

8 王干;在红色经典的阳光下写作[N];文艺报;2007年

9 杨品;赵树理研究期待超越和突破[N];文艺报;2000年

10 李欣然;峨山春潮急[N];文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山;血与火:20世纪30年代左翼小说主体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文明;死亡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8年

2 汤华;论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南娟;新世纪成人动物题材小说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4 孙娟;莫言小说色彩的运用及审美效应[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5 虞黎明;论《史记》在宋代的接受[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月霞;晚清狭邪小说的现代意味[D];苏州大学;2005年

7 曾维芬;徐渭戏曲浅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更藏卓玛;试论史诗《格萨尔》中阿达拉姆的性格特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东;新时期小说“河”意象解读[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徐胜君;“接受”视角下的“林语堂热”[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40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40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4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