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的演绎与变迁——兼论布尔迪厄对康德美学的反思与超越
本文关键词:审美趣味的演绎与变迁——兼论布尔迪厄对康德美学的反思与超越 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趣味 趣味判断 趣味区隔 主体性趣味 布尔迪厄
【摘要】: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一改古希腊以来的审美传统,引发了美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美学"成为独立专门的研究学科;另一方面,思想家们自美的研究转向了针对自身或者群体的"审美趣味"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布尔迪厄批判康德阐述的"趣味判断"及其契机,尤其针对其本质主义与普遍主义的观念,突出了以阶级阶层为核心的"趣味区隔"、以场域为架构的"主体性趣味",旨在建立"科学的社会学"。但是,布尔迪厄以社会学理论来阐释审美趣味,把审美等同于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文化产品,也产生了把美学视角和审美的超越性排斥在外的问题。
[Abstract]:The thought of modern western aesthetics to aesthetic tradition since ancient Greece, led to great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on the one hand, "Aesthetics"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independent special;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inkers to think for itself or groups of "aesthetic tast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f. In this context, Bourdieu's critique of Kant's taste judgment on the "" and the opportunity, especially for the essentialism and universalism of the concept, and to highlight the class as the core of the "interesting segment", the field for the framework of the "main interest", to establish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However, Bourdieu's social theory to explain the aesthetic taste, aesthetic ideology and equivalent to the general social and cultural products, also has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and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outside the problem.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基金】: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50-Y07200)资助
【分类号】:B83-091
【正文快照】: 哲学家如何看待“美”?“美”究竟是客观事物本身还是事物的属性,是主体自身还是主体的感知,抑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哲学史上围绕美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古希腊哲学家一般认为美是绝对和永恒的存在,犹如柏拉图所宣扬的永恒的“理式”,这是站在了本体论的立场上;[1]中世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国华;合法趣味、美学性情与阶级区隔[J];读书;2004年07期
2 李占伟;;审美趣味的祛魅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司杰;;“先锋派”概念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8 郭小文;;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9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行福;;社会炼金术——布迪厄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化和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戴烽;;家文化惯习与公共文明参与[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李春青;;试论当代文论话语建构之路径、存在问题及出路[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7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罗劲;;转型期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信用的初步研究:一种基于场域视角的观点[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10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艳艳;人体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及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秀梅;休闲食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田苗苗;大连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困境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小鲁;从平面构成角度解读立体主义绘画——反观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丽霞;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国华;合法趣味、美学性情与阶级区隔[J];读书;200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尔进;;试论我国人民的审美趣味及其发展——与郭绍虞、王文生两位同志商榷[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2 马国柱;试论审美趣味及其特征[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董思平;审美趣味的共性与代沟[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4年03期
4 蒋济永;审美趣味与文化传统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05期
5 张利静;;浅谈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变迁——从衣着打扮谈起[J];青年文学家;2010年13期
6 张玉能;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王玉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审美趣味及其能动作用[J];考试周刊;2013年26期
8 谭容培;;论审美趣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2期
9 李江静;;浅析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变迁——以文化艺术审美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6期
10 刘士林;;论苦难与审美趣味[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王济民;;毛泽东的审美趣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郜静;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姚娜;关于时尚现象的审美性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40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4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