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美学的倒退——与李志宏教授商榷
本文关键词:论认知美学的倒退——与李志宏教授商榷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李志宏的认知美学打着"科学化美学"的旗号,实质上属于近代认识论美学的范畴。认识论美学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历史价值,但是,如果固守认识论美学的唯一阵地,排斥其他的美学流派,拒斥"实践转向"和社会本体论美学,势必走向历史的倒退。认识论美学主要研究审美主体及其审美状态或者审美心境,却无法解决美的本质等根本问题,因此,认知美学在美的本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只得采取"鸵鸟政策",拒不承认美的本质问题,斥之为"伪命题"。人类的一切认识,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来单独谈论审美认知,就只能是缘木求鱼;单独从认识论角度探讨美学问题,势必走向纯意识和纯主观的领域,重蹈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的覆辙,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方法论中不能自拔,倒退到康德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老路上去。
[Abstract]:Li Zhihong's cognitive aesthetics, with the banner of "scientific aesthetics", is essentially a category of modern epistemological aesthetics. Epistemological aesthetics has its inevitability and historical value. However, if we stick to the only position of epistemology and exclude other schools of aesthetics, we will go back to the historical stage if we reject the "practice turn" and the social ontology aesthetics. Epistemological aesthetics mainly studies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the aesthetic or aesthetic mood, but can not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so the essence of beauty, aesthetic cognition in front of the nature of beauty at a loss what to do, had to take "ostrich policy", refused to recognize the nature of beauty, denounced as "pseudo proposition". All human knowledge, can only come from social practice, social practice alone left to talk about the aesthetic cognition, it can only be futile; separate from the epistemology angle of aesthetics, it is bound to pure consciousness and pure subjective realm, repeating the western modern epistemology aesthetics in the metaphysical method of subjective mistakes, inextricably bogged down in the two opposite theory in the back to Kant's subjective idealism on the road.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李志宏、刘洋的《认识论和“主客二分”何错之有?——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倒退》[1]坚持认识论美学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法,反把实践存在论美学指责为“倒退”,认为李志宏的认知美学才是“科学化美学”。这些论调之中充满着混乱和曲解,应该加以辨析和驳斥,以促进中国当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志宏;刘洋;;认识论和“主客二分”何错之有?——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倒退[J];文艺争鸣;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夏娜;;“理性”概念的美学解读——以古希腊美学为蓝本[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2 李晓华;;《人间词话》“三境界”新解[J];电影评介;2007年23期
3 白福亮;;关于美——美学定义综述[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4 张玉能;;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还原与德国文学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李文斌;;席勒悲剧观的道德品格[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张玉能;;欲望美学的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仿象理论与真实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7 黄定华;论席勒的悲剧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杨道麟;;道家美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J];开封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申康秋;;卢梭美学与启蒙美学关系探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张玉能;;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各种审美价值意味及其价值判断[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剑;耸立在地平线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文发;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2 姜桂云;15-16世纪阿尔卑斯山南北绘画比较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芳;卢梭儿童美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李晓华;转型期一个文论经典的诞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方海涛;康德艺术论初探[D];安徽大学;2006年
7 张玉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艳丽;高中生文学经典阅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廉明;西方美术教育发展模式及其启示[D];河南大学;2008年
10 李文波;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J];人文杂志;2006年03期
2 朱立元;;略谈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王元骧;对文艺研究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批判性考察[J];学术月刊;2004年05期
4 王元骧;;“后实践论美学”综论[J];学术月刊;2011年09期
5 栗永清;;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全面倒退的美学走向”么?——与李志宏先生商榷[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01期
6 王怀义;;“实践存在论美学之争”评析[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茂堂,韩菲;超越认识论美学——康德美学的现象学意义[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李志宏;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对美学创新的启示──认知美学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1期
3 薛富兴;朱光潜后期美学的历史地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李志宏;人类审美活动的层次构成与整体性质——兼论我国当前的美学论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张青岭;“非功利”概念内涵的演变和界定[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6 李志宏;论人类主体认知在审美中的决定作用——从实践美学到认知美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7 李志宏;;儒家美学功利观的科学化阐释[J];华夏文化论坛;2009年00期
8 周文彬;;现象学与美学[J];探索与争鸣;1989年05期
9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5期
10 秦鹏举;;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美学当代阐释的缘起——从实践美学接着说之一[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董学文;美学研究的科学化转向[N];文艺报;2011年
2 梁玉水;推进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3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吴珉;“中庸”的境域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3 彭爽;蔡仪前期美学思想探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4 孟凡生;美学的回归之路[D];鲁东大学;2013年
5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钧剑;康德美学在中国60年的接受史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冯晓燕;吕o偵姥枷胙芯縖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杨s櫦,
本文编号:1341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4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