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论美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思考 出处:《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文化的母体。美在孕育文化的同时也生成了哲学。美是与人类结伴而生、共步发展的社会现象,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指导人们对美的自由追求和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实现。
[Abstract]:Beauty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mother of culture. Beauty produces a philosophy at the same time as it nurture culture. Beauty is a social phenomenon that is born and developed together with human being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Practice is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it is also the core category of Marx's aesthetics. Marx's practical aesthetics guides people's free pursuit of beau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own essential power.
【作者单位】: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服务中心;
【分类号】:B83-02
【正文快照】: 1传统美学对人的作用美应该而且必然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人们对美的认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美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影响着人对美、自然和整个世界的认识。从源头上追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以万事万物为对象探寻美的痕迹,不断对美进行发问,并希冀找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9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杜晓青;;论马克思实践的“时间思想”[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6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杰;周红路;;生态美学:现代美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理论界;2008年12期
2 谭好哲;北京全国青年美学文艺理论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87年01期
3 王妍;;传统美学与消费时代的疏离及转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4 罗汉军;传统美学现代重建的探索: 从《美学与意境》到《艺术意象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向丽;;总体性神话的瓦解与拾掇碎片的策略——关于两种美学形态及重构美学问题研究[J];东方丛刊;2006年04期
6 周曙;王■;;传统美学意蕴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功能归复[J];农业考古;2007年06期
7 邓文华;;新美学氛围中的中国艺术精神[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董雪静;;厚德:中国传统美学人格修养的重要范畴[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田兆元;对传统美学的感悟──读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J];探索与争鸣;1997年06期
10 李修建;;魏晋名士与后现代明星[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刘家友;;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描述质性初探——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文化相碰撞初期何啻转向心理美学而未转向哲学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徐放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孙辉;;返魅的前奏——罗伯-格里耶创作的生态美学意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昌珍 刘洪波;从传统美学中发掘构建和谐社会元素[N];光明日报;2006年
2 汝信;美学也应关心民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华光;审美价值的探索性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刘鑫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文学院;城市美学与现代城市构建的美学实践[N];延安日报;2006年
6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7 ;毛泽东美学思想研讨[N];山西日报;2003年
8 李丽;宗白华的“散步”方式[N];文艺报;2001年
9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 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意识[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敖玉敏;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林定忠;胡塞尔现象学与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金玲;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斌;反叛,,还是沉沦?[D];新疆大学;2008年
6 牟音昊;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几点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乾坤;李渔与明清时期环境审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琳;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乔沙;生态美学的性质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红艳;主体的感性之美[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2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42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