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朱谦之“唯情哲学”的美育价值

发布时间:2017-12-29 02:06

  本文关键词:朱谦之“唯情哲学”的美育价值 出处:《艺术教育》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朱谦之 唯情哲学 儒家 美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中对人的自然真情的肯定与拓展是一个基本的重要方面。美育应重视对人的真情的引导,使人走向善。近现代哲学家朱谦之从"情就是真理"的真理观出发,对儒学思想的"情"和"仁"等核心概念进行阐发,创建了以"情"为本的唯情哲学,建立了真情本体论。这种"体用合一"的"真情"哲学,具有超越功利化、回归情感化的特点,对人的情感教育、心灵安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Abstract]:......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朱谦之(1899—1972)是我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在五四运动之后创建了“体用合一”的唯情哲学理论。唯情哲学在对传统儒家的心性论拓展的基础上突出了“真情”的体用合一,这种本体论的真情哲学具有超越功利化、回归情感化的特点,对人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曾德雄;朱谦之的仁论与儒学的承续[J];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涛;朱谦之的哲学与哲学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岚;;朱谦之的现代史学观[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赵立彬;;西方理论与朱谦之的文化学思想——以《文化哲学》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涛;朱谦之的哲学与哲学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军;浪漫的宇宙热情[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洪慧贞;朱谦之文化哲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庆斌;柏格森生命哲学与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一散;一种时空对应的文化寻绎——朱谦之文化思想探略[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05期

2 董德福;朱谦之生命哲学初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04期

3 曾德雄;朱谦之的仁论与儒学的承续[J];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4 方用;朱谦之“唯情哲学”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曾德雄;鉴往以知来——略论朱谦之的历史哲学[J];开放时代;1995年05期

6 方用;;试论朱谦之唯情哲学的理想人格[J];兰州学刊;2007年04期

7 张岱年;纪念朱谦之诞生100周年[J];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02期

8 黄夏年;朱谦之著述目录[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2期

9 张国义;朱谦之先生学术年谱[J];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03期

10 董德福;朱谦之哲学思想梳要[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同乐;朱谦之的“唯情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洪慧贞;朱谦之文化哲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刘兆吉;美育的直接心理效应[J];宁夏教育;2000年04期

2 李惠敏;浅论德育与美育的关系[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朱光潜;柏拉图谈美育[J];美与时代;2004年08期

4 徐端午;;关于当前美育状况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7年01期

5 杜卫;追问美育的本体论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6 王沛;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7 李静,李延军;美育与现代人审美素质的提高[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张薇;美育的勃兴——对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初期重要特征的认识[J];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04期

9 王红蕾;文明建设与美育转型[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张红兵;中国传统美育观与当代人格塑造[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端午;;厦门大学关于当前美育状况的思考[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邵同;;毛泽东早期美育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4 何齐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道刚;;通往内心之路——孔子美育目的论[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李奇茂;;由视觉审美观点剖析现代伦理生活[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周扬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前的讲话要点[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9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姚全兴;;梁启超与柏格森生命美学[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邓军海;美育三阶:善感、趣味与境界[N];光明日报;2010年

2 蔚志建;“继续”美育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3 周星;美育应走向审美情感教育[N];学习时报;2006年

4 《戏曲艺术》编辑部主任,复旦大学博士后 陈友峰;正确认识“美育”[N];中国艺术报;2008年

5 王宏超;蔡元培的美育思想[N];光明日报;2005年

6 曾永成;“充实之谓美”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N];文艺报;2006年

7 楼昔勇;倾心尽力为美育[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9 赵东栓;儒家哲学的和谐观与文艺美学的和谐观[N];文艺报;2005年

10 李翔德;大美学时代[N];太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杰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美育发展主要区域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匕;美善相乐[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晓冬;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精神内核及其当代价值[D];贵州大学;2006年

4 王振君;卢梭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崔悦;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6 赵宗泽;近三十年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的问题阈[D];西南大学;2008年

7 曲丽娟;美育与现代审美人格重塑[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8 傅前景;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神慧;美育:与众声协奏——当代美育与大众媒介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玉洁;蔡元培美学思想的价值论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48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48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4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