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内涵与话语方式:王朝闻与中国当代美学
本文关键词:学科内涵与话语方式:王朝闻与中国当代美学 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王朝闻 美学大讨论 日丹诺夫 话语方式 逻辑思辨 诗性感悟
【摘要】:国内学界对于王朝闻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地位存在争议,其实质在于对美学学科内涵和话语方式理解的分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奠定了当时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总体框架的认知模式,王朝闻因未参加这次讨论而难以在其中准确定位,我们应在清除该认知模式中日丹诺夫哲学史定义影响的基础上予以重建。王朝闻熟练地运用逻辑思辨与诗性感悟两种话语方式而以后者为主,这不同于中国当代主流美学通行的话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影响。两种话语方式均跨越中西,利弊兼有,不可偏废。两者之间是可以流动的,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研究王朝闻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关系,有助于破除我们僵化的思维定式,推动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
[Abstract]:There is a dispute over the status of Wang Chao - we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 The essence lies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of discourse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1987年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研究丛书”,包括朱光潜、宗白华、蔡仪、李泽厚、蒋孔阳、高尔泰等美学名家,王朝闻入选其中,张本楠撰写的《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于同年出版。以后国内又陆续出版了一些中国现当代美学史著作,赵士林《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由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童庆炳;;中国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第一学派——为纪念黄药眠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张辉;;文体即意义?——试论穆齐尔、尼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回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张亮;;政治的逻辑与哲学史——重读日丹诺夫1947年6月24日的讲话[J];学术界;2006年03期
4 马龙闪;;日丹诺夫与苏斯洛夫臧否之辨——与严秀、蓝英年二位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08年10期
5 唐兆位;;浅谈哲学史的一般规律——兼评日丹诺夫的定义[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6 章辉;;美学原理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局限——评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J];中州学刊;2007年01期
7 王元化;文艺理论的体系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3期
8 蓝青;;关于冲击波的思索——兼评“戏曲消亡论”[J];戏剧艺术;198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锋杰;;论中国当代的创作个性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马荣江;;从《人间词》看意境理论的实践与缺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岑琳;朱浩;;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禅学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江守义;“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李春;龙佳兰;;启蒙情怀下的成仿吾早期文艺批评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钟小军;;论曹禺剧作中的悲剧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原丽敏;;功用与审美——论梁启超与王国维之文艺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王慧君;;论沈从文感性文学批评中的家园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李亮;;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李士奇;;《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王阿军;;编辑学的美学探索[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5 陆克寒;;瞿秋白文艺思想的构成要素与内在理路[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6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沈心敏;王之栎;刘雨川;;试议摩擦学的美[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9 欧阳文风;;王国维“隔”与“不隔”理论的感悟特质——感悟诗学现代转型系列论文之一[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朱启明;;技工学校语文教材应更具技艺审美特质[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9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建军;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房丹;材料营造装饰绘画新语境[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红岩;孤蓬自振惊沙坐飞[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进;京派小说的梦幻抒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广明;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春;1940年代周扬、冯雪峰对《讲话》阐释的差异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亮;;政治的逻辑与哲学史——重读日丹诺夫1947年6月24日的讲话[J];学术界;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波客;;时下最雷人的话语方式[J];杂文选刊(中旬版);2009年04期
2 韩希明;;略论《阅微草堂笔记》话语方式的《庄子》遗风[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陈实;永恒的变奏——香港诗歌话语方式的转变[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4 汤世杰;;现代工业文明与文学的话语方式[J];边疆文学;1996年07期
5 卫戈;;话语情境与艺术家的选择[J];艺术·生活;2000年05期
6 刘忠;“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精神形态与话语方式[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5期
7 陈家琪;;入思方式与话语方式——关于“偶在论”的读书笔记[J];读书;2008年05期
8 冯文开;胡泰斌;;宋代歌妓唱词的演述:一种口头话语方式[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罗传清;;“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论东西小说的叙事策略[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7期
10 焦萌;;艺术具有特殊的话语方式和魅力[J];颂雅风·艺术月刊;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林;黄鑫;;中西方政府新闻言论的话语方式[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冯凯旋;;用镜头在历史关节点刻上闪亮的光点——议重大事件中摄影报道的独特话语方式[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钊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反语言:构建身份的特殊话语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姜学君;当代话剧,探寻写意性话语方式[N];文艺报;2008年
3 媒体从业者 李勇;从“变话”看六十年变化[N];人民日报;2009年
4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王南n\;中国梦的话语方式[N];湖北日报;2014年
5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何云峰;这是礼貌,更是规范[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婷;戏仿电影台词 网络最热话语方式[N];文汇报;2011年
7 韩震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改进我们的话语方式,重构概念术语[N];北京日报;2014年
8 刘士林;反映和再现有中国本土经验的话语方式[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怡梦;“神吐槽”真有那么神吗?[N];中国艺术报;2013年
10 资深媒体人 姬宇阳;长大成人[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妍;从延安鲁艺文学活动看延安文人话语方式的变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彦霞;20世纪女性文本的话语方式[D];郑州大学;2000年
3 范圆媛;中国电视游戏节目的话语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媛;词语堆积的文化断层[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月峰;当代革命文学的形成要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58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5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