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方法

发布时间:2018-01-10 11:10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方法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自然审美方法 仰观与俯察 观物与游物 感物与体物


【摘要】: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为人类提供了三组自然审美方法:仰观与俯察、观物与游物及感物与体物。前者言对象自然之审美欣赏与环境自然之审美欣赏;中者言静态地欣赏自然与动态地欣赏自然,后者言以自然表达自我与同情式地体验自然对象之命运。其中,游物与感物尤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之主导方法。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此二者自有其主观性与肤浅性之局限,当以观物与体物之法补充、超越之。上述三组方法既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个性,同时对当代人类环境审美具有普遍性借鉴与反思价值。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natural aesthetics provides mankind with three groups of natural aesthetic methods: to admire and observe, to view objects and games, and to perceive objects and objects,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object of nature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say sta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dynam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 the latter with natural expression of self and compassion to experience the fate of natural objects. Based on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both of them have their own limitations of subjectivity and superficial nature, which should be supplemented by the method of viewing objects and objects. The above three methods not only embody the individu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ave universal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value to contemporary huma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基金】:南开大学985项目(NKZX985-20120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在其环境美学中正面提出自然审美方法问题。通过对西方自然审美传统的反思,他总结几种不正确的自然审美方法———“对象模式”(object model)、“景观模式”(landscape model)和形式主义(formalism);而积极推荐“环境模式”(environmental mod-el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富兴;;自然美特性系统[J];美育学刊;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杰;;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2 彭邦本;;禹韵羌风:上古岷江流域的水文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刘伟菁;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时代诠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夏克平;王化猛;;论有无辨证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2期

7 黄世福;朱熹思想与佛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郭淑新;朱子、阳明圣人观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付长珍;宋儒境界的价值蕴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彭启福;;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乾耀;;《论语》与《儕子》中的孔子——“为学”与“为道”的两种思想[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马作峰;王平;张六通;;《内经》病机理论中的多元文化辨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米丰翠;《老子》母性品格审美探微[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林喜妮;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其当代价值[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程程;养生食品的文化价值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张栋;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郭婷;《论语》中文化负载概念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国利;论道家的生态政治哲学意蕴[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凌;法由道生—韩非的道法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薛富兴;;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普遍意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薛富兴;;自然审美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薛富兴;;自然审美“恰当性”问题与中国“借景抒情”传统[J];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4 薛富兴;;先秦“比德”观的审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薛富兴;蔡仪美学再认识[J];思想战线;2002年03期

6 薛富兴;;艾伦·卡尔松的科学认知主义理论[J];文艺研究;2009年07期

7 薛富兴;;自然审美的两种客观性原则[J];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天道;;兴会:中国古代审美创作灵感论[J];学术月刊;1992年08期

2 刘可钦;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J];江海学刊;1996年05期

3 胡敏;;试析中国古代男性人体审美尚阴柔之成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4 彭松乔;;体“道”悟“真”——中国古代生态审美的基本精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陈望衡;;中国古代如何言说自然美[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J];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7 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一些比较研究[J];学术月刊;1982年03期

8 古风;;中国古代原初审美观念新探[J];学术月刊;2008年05期

9 钟仕伦;钩深致远 学家壮观——《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评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梁培林;;《庄子美学》评介[J];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南南;;生命本体的反省与忧虑——中国古代惆怅审美范畴研究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王济民;;毛泽东的审美趣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5 周怡;;复归意识·山水审美及其文化解释[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姚文放;;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国安;;庄子精神·道·道化人生——亲证“生态美”之中国古代案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姚文放;;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10 徐碧辉;;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与情感教育[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彭修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创获[N];文艺报;2008年

2 谭容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管窥[N];光明日报;2004年

3 肖瑶;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化掘进[N];光明日报;2008年

4 徐州师范大学校长 徐放鸣邋教授;儒家经典中的审美智慧[N];新华日报;2007年

5 徐碧辉;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

7 顾农;从美学的层面研究生活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2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3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聂春华;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静;中国古代美学之“化”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智微;中国古代“逸”范畴的结构与类型[D];云南大学;2010年

3 李雅丽;论中国古代“自然”的审美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祝亚楠;魏晋玄学与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D];鲁东大学;2013年

5 耿成雄;试论中国古代生命美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范昌丽;秦汉环境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韩硕;“风”的文化阐释[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9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孔许友;时序与审美[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05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05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4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