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实践工具论美学的哲学反思——从现象学和存在论的角度看
本文关键词: 遮蔽与去蔽 工具论与存在论 生存实践美学的视角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存在着双重遮蔽:第一重即在批判“动物性异化”时,明显缺乏“去蔽”与“显露”的弹性思维,即不懂得感性自然之功利性的消失,即意味着感性自然之非功利性的呈现。由于缺乏感性本真的生命承诺,以征服性为特征的工具理性的肆虐和实践理性的被偏狭化,就是难以避免的了。这就需要我们对“自然人化”的对象性思维进行非对象性即存在论的重新阐释,即不仅仅在实践中而且在实践的存在方式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而这恰恰是在批判“理性异化”中,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完全不能洞悉的。因此,惟有对动物性和工具理性两种异化同时予以消除,生存实践美学的建立才得以可能。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ractical aesthetics, there is a double covering: the first one is that when criticizing "animal alienation", it obviously lacks the elastic thinking of "uncovering" and "revealing", that is, it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tilitarian of perceptual nature. It means the non-utilitarian presentation of perceptual nature. Due to the lack of life commitment of sensual natur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characterized by subjugation is rampant and practical rationality is parochial. It is inevitable. This requires us to reinterpret the "natural person" of the object thinking of non-object that is, ontology. That is, not only in practice but also in the existence of practice to prove the truth of their thinking, and this is precisely in the criticism of "rational alienati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of practice is completely unable to discern. Only when the alienation of animality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is eliminated simultaneously, can the establishment of living practice aesthetics be possible.
【作者单位】: 济南出版社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一90年代,当代中国的后实践美学,与80年代的实践美学相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言说自身话语”的倾向,这是值得称道的。而其借鉴西方现代非理性美学并加以改造的尝试,确为哲学美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事实上,在一个绝然相对的维度上,作为某种被理性、本质、主体性(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汪才明;;和谐发展:发展伦理学的价值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阳建国;;文化冲突、世界伦理与协辨理性[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倪星;;转型期中国的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胡敬斌;;毕节试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6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8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峰;;论产品设计与文化的内在关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立国;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桃;;海德格尔式现象学与翻译理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刘兴章;张t,
本文编号:1446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