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中的泛生态意识及其特征
本文关键词: 居住地的逻辑 东方美学 泛生态意识特征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东方美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始终贯通着生态意识,处处渗透着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与赞美。其以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生态维度观照天地山川、自然万物,诉求天地人合一的大美之境。东方美学也始终和自然形象纠合在一起,无论是集中体现美的艺术领域,还是具体的审美活动,都把妙悟自然,参透大宇密钥为其鹄的。东方美学也强调流动之美,其以诗意的幻想体验自然生命的意义,以整体直觉的形式把握人类情感本体,以内省的方式化解生命的扭结,以诗教乐教的途径构筑诗意化生存空间。诸多方面成就了东方美学的泛生态意识特征。
[Abstract]:Oriental aesthetics is the product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t is always permeated with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verywhere permeated with the worship and praise of natural life, its ecological dimension of the whole, harmonious, organic view of heaven and earth, all things. Oriental aesthetics has always been rectified with the natural image, whether it is concentrated on the art field of beauty, or the specific aesthetic activities, all understand nature. The oriental aesthetics also emphasizes the beauty of flowing, which experiences the meaning of natural life with poetic fantasy, and grasps the human emotional ontology in the form of whole intuition. The way of inner province is to dissolve the knot of life and construct the poetic living space by the way of poetry teaching and music education. Many aspects have achiev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n-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Orient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69
【正文快照】: 与西方古代商业文明相比,东方古典文明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农业文明。而且这种农业文明由于东方社会现代化的普遍迟缓,迄今仍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尤以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为例。从形态上讲,农业文明又可分为有机自然农业文明和工业化农业文明,前者是亚洲普遍的一种古典形态,后者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治国;浅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一些看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蔡志军;朱熹与图斐利理性主义特色的确认与比较——兼论“李约瑟难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高星海;典型——西方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荒诞风格的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朱德发,温奉桥;非理性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7 朱静;;论马克思历史必然性的本真意蕴[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8 张世均;;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原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坤;西方现代美学的终结——塔尔图学派与洛特曼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林园茜;传统孝道之审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把高校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典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梁笑梅;;20世纪巴蜀文学地域的空间形态研究层序[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邓经武;;何其芳与“花间词”及其文化启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孙玉石;;郭沫若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下)——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蔡震;;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我国文化传统的关系[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6 黄侯兴;;闻一多郭沫若前期诗论比较[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7 韩立群;;从人物塑造看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8 张家瑜;林国强;;试论海洋文化在晋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振良;;试析晋江民间信仰的人文特征[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文辉;;论汤显祖戏曲创作的场面布局艺术[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2 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3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4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5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赖恩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5年
8 戴明朝;美的问题:人类学个案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9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沈洪波;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永强;晚年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发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郑媛;试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丁奇;纪念性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黎;审美意象与司空图的《诗品》[J];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01期
2 尤宝诚;;脸谱小议[J];当代戏剧;1984年04期
3 艾月;“全方位观照”说[J];文艺研究;1985年02期
4 林焕平;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介绍[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4期
5 牛枝慧;要重视东方美学的研究[J];文艺研究;1987年04期
6 志惠;日本的艺能[J];文艺研究;1987年04期
7 金克木;东方美学或比较美学的试想[J];文艺研究;1988年01期
8 费舍尔,岳薇;对中国美学现状的观感[J];文艺研究;1988年03期
9 郭德强,王纪晏;评周来祥和叶朗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两种不同观点[J];江汉论坛;1988年11期
10 刘纲纪;东方美学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根基[J];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张翼;;“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骏,
本文编号:1449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9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