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从“巫史传统”到“儒道互补”:中国美学的深层积淀——以李泽厚“巫史传统说”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1-21 12:33

  本文关键词: 中国美学 李泽厚 积淀说 巫史传统 儒道互补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李泽厚以"积淀说"为理论支撑,提出"巫史传统说",并强调"巫史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的最大秘密之所在,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巫史传统"主要表现为"早熟而又不成熟"的理性化问题。李泽厚"巫史传统说"的理论重心在于"理性化"过程,较少论及"不完全性或粘连性"问题,忽视其负面消极影响,这无疑成为"积淀说"与"巫史传统说"的缺欠与不足。因而,如何对"巫史传统说"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估,不仅是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史问题,同时也是如何理解中国当代文化思想变迁的现实问题。
[Abstract]:Li Zehou took "accumulation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put forward "the tradition of witchcraft history", and emphasized that "the tradition of witchcraft history" is the biggest secret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thought. It provides us with a unique angle of view for rethinking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aesthetics. The tradition of witchcraf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rational problem of "precocious and immature". The theoretical focus of Li Zehou's "tradition of Witchcraft History" lies in "the tradition of Witchcraft History". Rational process. Less discussion of "incomplete or adhesive", ignoring its negative impact, which undoubtedly becomes the "accumulation" and "Witchen tradition" deficiency and deficiency. How to judge and evaluate the value of "Witchcraft tradition" is not only how to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alistic problem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al thought.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中国古代文明,以“周公制礼作乐”为标志,开始了对原始巫术文化的“不完全理性化”改造过程,这一改造过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衍进特征:既对巫术文化进行理性化的改造,又大量残存积淀下巫术文化中的神秘感性经验。由此形塑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巫史传统”,进而衍生积淀了“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军伟;;当代老子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基于美学史的考察[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3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4 代迅;;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5 韩书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J];学海;2011年04期

6 陆蓉之;;入境:中国美学[J];艺术·生活;2006年06期

7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9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李天道;;中国美学审美缘在构成论与道家“自然无心”说[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8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6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4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6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8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1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1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