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德说”看兰意象的美学意蕴
本文关键词: 比德说 兰意象 审美情趣 出处:《大众文艺》2013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比德是中国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先秦道德意识觉醒的标志。而兰作为花中四君子,其比德意义不言而喻。从比德角度可以观照兰意象,梳理其美学意蕴的纵向传承性。通过对兰意象审美意味的探究,能够发现中国自然审美思维流变的特点。
[Abstract]:Biede is a unique aesthetic taste in China and a symbol of the awakening of mo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Pre-Qin Dynasty. As a gentleman in the flowers, the meaning of Biede is self-evid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ede, the image of orchid can be viewed. Combing the vertical inheritance of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 we can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natural aesthetic thinking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the blue image.
【作者单位】: %E6%96%87%E5%8C%96%E4%BC%A0%E6%92%AD%E5%AD%A6%E9%99%A2;" target="_blank">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5
【正文快照】: “比德说”可溯源至春秋战国时期,出自《礼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物象可以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比德,即人能够从其中意会到审美主体的品德美。物体的外在形式象征人的品德,其象征意义甚至超过了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旦;审美情感论[J];人文杂志;1992年03期
2 李彤;论中国人“比德”的审美情趣[J];人文杂志;2002年05期
3 吴德辉;;创作·审美情趣·精神文明[J];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4 裴苹汀;房慧;孙茜;;对当前中国人的消费审美心理的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11期
5 刘晓波;;审美与超越[J];文学评论;1988年06期
6 汤旦林;生命质量与审美情趣[J];饭店现代化;1997年03期
7 高洪艳;;从《礼记》看儒家文质并重的审美情趣[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林吕建;;论审美情趣多元化与影 视文化[J];视听纵横;2004年02期
9 陈泓茹;;“寓教于乐”与审美教育[J];艺术百家;2007年01期
10 李立;;从“懿筐”到“桑笼”:汉人审美情趣的变化与求新[J];南都学坛;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言恭达;;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转型与文化自觉[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3 徐大威;;试论审美形态的特定性——审美形态及其相关易混概念辨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奚冬琪;美育:就如细雨润物……[N];人民政协报;2008年
2 潘杰;以水为美——人类独有的审美情怀[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仲呈祥;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5年
4 西南政法大学 张北坪;当下审美教育需准确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记者 彭小妮;宁德市美学学会成立[N];闽东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申伟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产品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 刘颖慧;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的野趣探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3 崔海英;宋代理学语境中的宋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曹敏;儒道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审美体验[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1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