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西方美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美学的世界化

发布时间:2018-01-22 14:23

  本文关键词: 西方美学 世界美学 普世性 中国美学 中国化 出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以来,究竟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Abstract]:Since 20th century, is it "Chinese aesthetics" or "Western aesthetics in China"? Up to now, there is no "world aesthetics". For a long time, western scholars despise the existence rationality and value of eastern aesthetics, and regard western aesthetics as the universal aesthetic standard. Oriental aesthetics lacks the right to speak, and the local aesthetics deviates from the "world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al aesthetics, "western aesthetics" is a generalized concept, and it itself is only a regional local aesthetics. "Chinese Aesthetics" has two forms: classical and modern. After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discipline, there are five modernizations in Chinese aesthetics: scientific orientation. As a form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 aesthetic system of Chinese artistic spirit is the core of art, philosophy of life, Marxism and phenomenology. It can bring different oriental wisdom to the world cultur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W015) 江苏省2010年度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10B-041R)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作为西学的“美学”也在西潮东渐中登陆中国并逐渐本土化。对于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美学学科来说,今天的学术界俨然被一个无法避开的困惑和难题所缠绕:究竟是否存在本土化的“中国美学”,抑或仅仅有一个“在中国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梁辉成;;化育万物谓之德——谈《庄子》的“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罗筠筠;;写实 传神 妙悟——宗白华先生治学三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罗翊重;;对任意判断的指反断非演算规律研究[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4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林毅夫;;二十一世纪全球多极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A];北京论坛(2011)主旨报告集[C];2011年

6 王丽;;“上苍”一词的词义变化及其英语翻译探讨——以“感谢上帝,感谢上苍”英译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9 潘畅和;;浅析中国与朝鲜的“气”哲学传统[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郭顺利;;岭南祠堂的审美特点探析[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f替,

本文编号:1454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4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d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