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的身体美学视角
本文关键词: 生态批评 身体美学 身体伦理 物我分裂 身心和谐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身体是欲望、工具、智慧的综合体。身体美学是对身体感性存在、超越性可能的发现和肯定。身体是个体存在的"小宇宙"与社会存在"大宇宙"的统一。身体美学作为美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焦点,同时也应该成为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的关注点,因为从身体美学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生态批评的理论根基及其启示意义。身体美学的生态批评内涵体现为:将身体作为思考人的逻辑起点可以发现人的在世存在的多重属性;肉身与精神的和谐可以外化为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生态学原则;身体的感性愉悦和自由解放是我们思考天人生态关系的起点与归宿。其意义体现为矫正身体伦理、弥合物我分裂、创造身心和谐三个方面。
[Abstract]:The body is the desire, tools, wisdom of the complex. There is the physical body aesthetic sensibility, transcendence possible discovery and affirmation. The body is the individual existence of the "small universe" and social existence "universe" unity. Body aesthetics as the basic problem of aesthetics, it is natural beauty, social beauty and artistic beauty. The focu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also be beauty, ecological aesthetics, ecological ethics concerns, because from the analysis of body aesthetics can be found in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theory found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Ecological aesthetic criticism reflec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ody: the body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 people can exist multiple attribut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to find the flesh; with the spirit of harmony to be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and social unity; physical emotional pleasure and freedom is our starting point and end result of human thinking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Its significance is reflected The correction of the body ethics, the mass I split, the creation of three aspect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十一五”“211”工程项目三期重点建设项目子课题“中国美学解释的诗性维度” 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第四十二批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国美学的解释理论研究”(20070420930)
【分类号】:B83-069
【正文快照】: 一、前言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是外来语,由于全球性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国际与地区之间的战争威胁、消费主义主导下的物欲泛滥以及人类自身的精神分裂等等,带来了一系列相当严重的自然毁灭与精神绝望的难题。因此,从思想层面出发寻求建构健康、平衡的自然与人文方面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齐勇;论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J];学术月刊;200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徐向阳;;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3 徐岱;不学诗 无以言——论生活世界中的人文关怀[J];东疆学刊;2005年03期
4 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J];电影评介;2007年02期
5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激进美学的逻辑和立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李启军;;DV电影:影像的“个人化写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万莲子;;女性主义不能失去价值目标!——论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许斗达;文学场域的变迁——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马华文学语境中之应用[J];华文文学;2005年04期
10 姬志闯;;语境的逃离与重建——从实用主义观点看环境伦理的话语建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2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6 殷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徐勇;大众文化政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振华;王船山美学基础[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10 任亚荣;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身体话语[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权;性爱骑士·伦理突围·困境重筑[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庆芳;论庄子关于个体和群体关系的辩证思想[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3 廖静梅;庄子生命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4 杨建刚;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祥文;电动汽车情感化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袁雷池;创意产业视野下的中国年文化产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邹小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雅祺;文化消费的符号学解读[D];中南大学;2007年
9 江山华;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李志灵;论康德美学与孔孟美学的共通性[D];安徽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再林;;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张再林;;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华;福克纳国际研讨会综述[J];美国研究;1998年01期
2 ;福克纳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1期
3 司空草;文学的生态学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4期
4 空草;美学决定着文化的生态[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5 加布理尔·施瓦布,国荣;理论的旅行和全球化的力量[J];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6 江锡铨;澳门乐府──苇鸣《无心眼集》印象[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01期
7 清初;《新文学史》中文版精选本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J];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8 刘树森;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9 赵冬梅;“全球化与生态批评”专题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1年06期
10 清初;《新文学史》中文版精选本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剑澜;;生态主义话语:生态哲学与文学批评[A];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应全;;生态批评挑战主流文化研究[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王丽丽;;“长河”的生态美与生态智慧[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牛晓梅;;从“艺术的生态意义”到生态批评的本土之根[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成慧芳;;广场文艺的生态批评[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曾繁仁;;通过中西古今交流对话途径,,建设发展新的生态审美观[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慧;;论生态文学的开创者——亨利·大卫·梭罗知名度崛起的内外因[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深町英夫;;身体美学、公共意识与新生活运动[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9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皓;全球化语境中的生态批评[N];文艺报;2001年
2 ;朝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生态美学相结合的目标[N];文艺报;2002年
3 张虎升 朱建东;生态文艺学批评在当前的发展态势[N];文艺报;2002年
4 李建军;生态写作的收获[N];文艺报;2002年
5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迈入新世纪的比较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岩泉;天籁与人籁的共鸣[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8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9 依可;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N];文艺报;2003年
10 张冰;《欧美生态文学》[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谭晶华;维拉·凯瑟的生态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研究[D];华侨大学;2004年
2 侯玉芹;大地的呼唤——19、20世纪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童慧雁;对亨利·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单建国;人·自然·生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翟乃海;崇敬自然[D];吉林大学;2005年
8 陈妙玲;薇拉·凯瑟《啊,拓荒者!》的生态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佘爱春;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群芳;绿色荒野的生命体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5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