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应鳌美学思想的心学本质
本文关键词: 孙应鳌 美学思想 心学本质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孙应鳌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将"心即是理"引申为"心即是仁",并由此出发,提出了"诚意"、"慎独"以"求仁"的工夫论,从而为其美学思想的滋生提供了心学的理论土壤。对孙应鳌的美学思想的认识,应着眼于对心学与美学相联结的原因进行探究,由此对心学与美学的联结生发出的心即是美所体现的主体性进行考察,这样才能看清他的美学思想所表明的心学立场,从而看清他形成自己的美学思想,完全是他建构自己的心学体系,展开论述自己许多心学观点的需要。
[Abstract]:Sun Yingao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mind learning, and extended "mind is principle" to "heart is benevolence", and from thi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sincerity" and "cautious independence" to "seek benevolence". Therefore, i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oil of psychology for the breeding of his aesthetic thought. The understanding of Sun Yingao's aesthetic thought should focus on the reas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s. Thus, the combination of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s gives birth to the heart is the subjectivity reflected by beauty, so as to see clearly his aesthetic thought indicated by the psychological standpoint, so as to see that he formed his own aesthetic thought. It is entirely necessary for him to construct his own psychological system and discuss many of his viewpoints.
【作者单位】: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孙应鳌(1527—1584)是明代黔中王门心学大师,他同王阳明一样,没有留下什么美学专论,也没有在自己的心学著述中着意讨论美学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和王阳明与美学无缘,事实上,他们的著述中都显现着浓厚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形成,乃是他们的心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孙应鳌继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倪梁康;;现象学的方法特征——关于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9 刘丽莉;;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从王阳明的心性之学谈起[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翻翻;;浅析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正视贵阳“三创一办”[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学贵;明代文人与庐山关系考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锡鑫;;孙应鳌美学思想的文化价值取向[J];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01期
2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J];哲学研究;1962年01期
3 ;必须重视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资料[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1期
4 马白;从《摩罗诗力说》看鲁迅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渊源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刘长林;浅谈韩非的美学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6 殷绍基;陶渊明美学思想初探[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3期
7 万陆;魏禧美学思想探微[J];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8 彭立勋;;关于现代派美学思想的几个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9 王弘度;;屈原美学思想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10 吴腾凰;杨连成;;生活土壤上的批判与追求——试论吕荧的美学思想[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路平;;论孙应鳌易学思想的主要特点[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秀萍;朱海燕;刘仲华;;论明清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3 顾道弟;;美论二题——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感[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锡山;;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美学思想[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郭兴良;;金圣叹美学思想在评点《水浒》中的体现[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关系[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刘彦顺;;论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古风;古老美学思想的再发现[N];光明日报;2002年
2 赵家治;孔子的美学思想[N];协商新报;2010年
3 陈圣生;重新发现叔本华的价值[N];文艺报;2002年
4 赵雪;微型古建展示传承古建文化[N];科技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6 ;毛泽东美学思想研讨[N];山西日报;2003年
7 金雅;梁启超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N];文艺报;2004年
8 程芸 胡非玄;关于戏曲本体的哲学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金雅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梁启超:以趣味超拔人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姜文振;雅斯贝斯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开拓[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奎河;绵延与积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6 张s,
本文编号:1455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