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形式与儒学精神——在比较中寻求中国美育现代性的发展与重建
本文关键词: 现代形式 内在价值 儒学精神 中国美育现代性 出处:《江海学刊》200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美育现代性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发性的矛 盾运动之中,在西学东渐与中西融合中形成了知识学形态,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学术、文 化、教育机制中得以全面拓展。但是 ,民族语境的差异、现代启蒙的曲折,导致现代人知性意识的残缺乃至德性精神的失落。因 此,借鉴其他民族的经验、变革儒学并张扬其知性精神,重塑现代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发展 与重建中国美育现代性的必由之路。
[Abstract]: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was born in the internal spear and shield move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formed the form of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learning, and became academic and literate in the modern nation-state.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ational context an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lead to the incomplete intellectu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odern people and even the loss of the moral spirit. Therefore,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nationalities is used for reference. It is the only way to develop and rebuild the modernit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a to reform Confucianism and spread its intellectual spirit and rebuild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modern n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工作站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中国美育现代性的发展与重建往往要借助于一 定的参照系,并通过与参照系的比较与整合来寻求属于自己的现代形式和知性精神。 现代形式的建立 在中国文化史上,由于观念与制度始终处于相互牵制的状态,,所以现 代性进程步履维艰。相 对地说来,美育的使命主要是造就现代人总体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倩,杨雪云;礼治、法治到礼法合一:一项法律社会学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周红安,张彩云;罗素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及其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蔡德贵;论多元融和型的儒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王金霞;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作家群角色转换的原因[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张秀丽;略论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6 高晓霞,钱再见;论邓小平教育理论与人的现代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3期
7 张弘政,姜晓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陈锋;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9 孙聚成;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传媒——当代中国媒介文化面向现代化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3年04期
10 陈秀武;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人格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向平;;关系主义宗教模式:儒教中宗教的核心问题[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黄克武;;魂归何处?——梁启超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再思考[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守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本管理模式的哲学思考[D];郑州大学;2000年
2 王瑞;就亡与启蒙之间的困惑——王实味文艺思想简论[D];河南大学;2001年
3 阎冰;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4 蔡爱国;表象的狂欢: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D];苏州大学;2001年
5 张国艳;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新东;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王朔[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甄红菊;中国反对封建主义评析(近代以来)[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金连;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白玲玲;清末民初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及社会观念变迁——兼谈大众文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64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6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