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学派争鸣

发布时间:2018-01-27 03:00

  本文关键词: 新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中国美学 美学现代性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现代性 主体间性 西方美学 主体性 美学传统 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美学现代性问题是美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但也是一个新问题。如果把中国美学现代性定位为西方美学"东渐"以来与中国本土美学发生碰撞、交流,由此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新的话语形态和理论范畴,造成了中国美学原本发展方向的新变,从而呈现出一些具有西方美学现代性的因子,那么,从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朱光潜、宗白华一直到今天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等百年来的中国美学研究,都可算作这一题域。如果把中国美学现代性定位为中国美学学人为适应美学现代发展的需要而自觉进行的旨在抵制西方美学话语霸权、建设有中国古典美学根柢、中国美学话语特色且可与西方美学进行对话的相关美学研究,则主要始于上个世纪末期,距今只有约10年时间。百余年的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成为我们今日进行中国美学现代性建设弥足珍贵的一笔遗产;近10年来的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则形态纷呈,思想各异,成为我们今日思考美学现代性问题的首要出发点。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就是从后一种视角,对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做深层挖掘,其中刘桂荣是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这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路子;曹晖是从美育的角度,对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的归纳扫描,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谷鹏飞是从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论争的角度,分析三派美学对中国美学现代性建设的贡献与不足。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进一步推进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建设。
[Abstract]: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an old topic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but it is also a new one. As a result, different from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new discourse forms and theoretical categories have emerged, resulting in new changes in the original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thus showing some factors with western aesthetic modernity. Chinese aesthetics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from Wang Guowei, Liang Qichao, Cai Yuanpei, Cai Yuanpei, Cai Yuanpei to today's practical aesthetic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so on. I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defined as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ian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the purpose is to resist the hegemony of western aesthetic discours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the Chinese aesthetic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be dialogue with Western aesthetics related aesthetic studies mainly started in the late last century. It is only about 10 years ago.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has left us a lot, and it has become a precious legacy for us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today.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in the past 10 years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us to think about the modernity of aesthetics. The three articles published here are from the latter angle of view.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deeply explored, in which Liu Guirong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ways to be taken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ao Hui sums up the experience and analyzes the deficiency of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Gu Pengfei 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three schools of aesthetic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hopes that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一、讨论问题的基本视角“中国美学的现代性”是一个老问题,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确定一下讨论问题的视角。首先,何谓“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当区分两种现代性,一种是“审美现代性”,另一种是“美学现代性”。前者是指与启蒙现代性构成张力、制约关系的美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杨春时;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金永兵;邓韵娜;;新时期30年我国文学理论流派的萌芽与雏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胡家荣;;苦难及其超越——《老人与海》与《活着》之比较[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卢秉利;;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占伟;;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出路献芹——从实践、后实践美学之争谈起[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吴时红;;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审美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8 郭景华;;新儒家:人类学本体论哲学的要素分析——李泽厚学术思想的一个个案研究[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9 梁冬华;;认识论·本体论·社会学——论国内美学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的三种立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蔡彦;;实践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生命力[J];当代小说(下);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3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4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7 陆庆祥;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程晔;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钱瑞河;面向复杂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强智霞;新时期四川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陈黎铃;论审美自律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宋涛;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徐晓军;主体与审美形态的交互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婧;现代农业景观的审美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礼锡;;张玉能新实践美学及其理论特色——评《新实践美学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3 陈全黎;;实践美学的逻辑模式[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4 黄卫星;;研究的范本、美学的力作——评《新实践美学论》[J];云梦学刊;2007年05期

5 黄健云;;美感特征新探[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6 吴时红;;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审美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7 张弓;;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的承续[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8 陈士部;;实践美学的新变:新实践美学与实践存在论美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5期

9 黎杨全;;新实践美学对实践范畴的诠释及其理论意义[J];云梦学刊;2010年03期

10 卢秉利;;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谷鹏飞;;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当代困境[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刘悦笛 整理 秦韵佳;中国美学和艺术: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7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5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7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9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丽;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刘业明;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4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6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7 亓元;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过度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黎祥伦;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曹秋月;审美超越浅论[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67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67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4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