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之境域缘发构成论
本文关键词: 顺应自然 超脱自在 实现自我 境域缘发 即境构成 出处:《天府新论》2008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美学境域缘发构成论认为,审美活动的目的,是审美者通过澄心静虑,心游目想,通过顺应自然、自由自得、直观感悟,即境缘发,通过"由己""返身""归朴","还原"到"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以达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兴到神会,顿悟人生真谛的审美境域,从而从中体验自我,实现自我。这样,遂使中国美学的境域缘发构成论与中国古代人学中的人生境域论趋于合一,并由此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美学顺应自然的精神。
[Abstract]:In the view of the composition the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boundary, the purpose of aesthetic activity is to make the aesthetic person clear and quiet, to travel to the eye, to conform to nature, to be free and to have an intuitive feeling, that is to say, 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undary. Through "from oneself", "return to simplicity", "restore" to "the freest and most abundant deep self," to achieve the true power full, Vientiane in the side, arm-drop parade, "free from freedom," to the Council of God. The aesthetic realm of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s suddenly realized, so that it can experience itself and realize itself. Thus, the theory of formation of the boundary bounda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the theory of the realm of life in ancient Chinese studies tend to be in one. And thus vividly embodies the spirit of Chinese aesthetics to conform to nature.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中国美学认为,“美”不是现成的,“美”是“与天地共生”、“因人而美”,发生构成于终极的构成境域“道”,其自身的缘发构成态表征为“自然”,因此,所谓美,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因而,“美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缘发构成域,一种心灵境域与人生境域。”这种审美境域,“是诞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吴玉红;;清秀神俊 韵逸洒脱——玄学对魏晋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珍;苏燕婷;;燕双飞,,人独影——论北宋词里的“双燕”意象[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叶帮义;;柳永与宋玉——兼论中国古典文学中浪漫精神之蜕变[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吕进;;大陆与台湾诗歌的逆现象[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陈晓春;;沫若《女神》与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精神建构的一种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6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石、画像砖人物题材的艺术特点[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云;傅立宪;万莉;;论“空白”、“不完全”的艺术形式[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8年
9 姚全兴;;审美思维教育: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敏;成海钟;徐建灵;;音乐艺术素养视阈下的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1479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7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