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的世间性和隐超越性
本文关键词: 中华美学 西方哲学 世间性 隐超越性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华美学由于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以及中华哲学的现实化,因此具有世间性的特点,是一种人生美学。与此同时,中华美学是审美经验的反思,不仅反映出审美的超越性,而且这种超越性思想的表达是隐含的而非直露的,即中华美学思想在儒道思想合流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儒家美学思想,又继承了道家美学思想,而后一种美学思想具有隐在性。在后封建社会后期,中华美学思想偏离了儒家的正统美学思想,也吸收了佛家(禅宗)的思想,对道家的有无同一的美学观加以改造,建立了新的有无同一的美学观,从而具有了隐超越性。
[Abstract]:Because of the practical ration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ealism of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life aesthetics because of its worldly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aesthetics is a reflec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Not only reflects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aesthetic, but also the expression of this transcendental thought is implicit, not explicit, that is, the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both inherited the Confucian aesthetic thought. In the later period of post-feudal society,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deviated from the orthodox aesthetic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absorbed the thought of Buddhism (Zen). The Taoist aesthetic view of whether there is the same or not has been reformed, and a new aesthetic view of whether there is or not has been established, thus having hidden transcendence.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本来是超越现实存在的,因此美学理论应该具有超越性。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以及中华哲学的现实化,中华美学也具有了世间性,而超越性则被遮蔽。但是中华美学毕竟是审美经验的反思,因此它也必然显露出审美的超越性,且这种超越性思想的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简圣宇;;超越领域中的主体间性——兼与孙艳侠同志商榷[J];黑龙江史志;2009年14期
3 简圣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思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4 张中;;直觉、自由与审美主体间性[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杨春时;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6 杨春时;;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杨春时;;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在信仰主义与审美主义之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伟;;和谐世界的现代美学建构——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软实力”传播[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9 杨星映;;巴赫金“主体间性”思想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蒋满凤;;作为审美行为过程的“理解”——从主体性美学到主体间性美学[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肖建华;主体间性美学与和谐社会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晓云;主体间性视域中的古典美学范畴“游”[D];辽宁大学;2014年
2 彭松乔;论生态美的间性规定与和谐内涵[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0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