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试论刘纲纪美学中的“情感”

发布时间:2018-02-01 12:06

  本文关键词: 刘纲纪美学 情感 中国古代美学 出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情感是刘纲纪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刘纲纪基于实践本体论,把情感理解为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情感的主观性中包含了客观性的社会内容,艺术表现的对象根本上是现实,情感是中介。艺术表现的情感是直观到人的自由本质的情感。情感处在中国艺术与美学的核心位置,氏族时代重视血缘亲情是中国艺术与美学重视情感的历史文化根源。儒家的仁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仁的实现就是美的实现。道家美学具有超越差等之爱而兼怀万物的博大情怀,楚骚艺术极重情感缘于楚国更多保留了氏族社会的传统。
[Abstract]:Emo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Liu Gangji's aesthetic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ontology, Liu understands emotion as a form of reflection of human being's reality,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emotion contains the objective social content. The object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s the reality, the emotion is the intermediary. The emotion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is the emotion which is intuitive to the human's freedom essence, and the emotion is in the core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art and aesthetics. It i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oot of Chinese art and aesthetic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emotion in the clan era. The benevolence of Confucianism is based on blood kinship. The realization of benevolence is the realization of beauty. Taoist aesthetics has the broad feelings of transcending the love of difference and carrying all things. Chu Sao ar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motion because more traditions of the clan society have been retained in Chu stat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6
【正文快照】: 情感在刘纲纪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理论位置,从他1984年的《中国美学史》到1986年的《艺术哲学》、《美学与哲学》,对于情感问题都有广泛深入的探讨,尤其是《艺术哲学》以相当篇幅对于情感和艺术情感进行多层次的系统分析,并揭示情感在中国艺术哲学中的核心位置。1997年出版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鲁湘;;试论中国古代美学成象理论[J];学术月刊;1986年01期

2 郑永格;悟性——对中国古代美学思维特性的当代思考[J];泰安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3 杨文忠;;论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情感修养[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4 钞艺伟;;情感表现在合唱艺术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年09期

5 李艳丽;;中国古代意象说的发展[J];美术观察;2007年07期

6 尹晨;;广告设计中色彩的情感表现[J];文教资料;2008年06期

7 王兴国;;再论书法艺术中的情感表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琳玲;;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7期

9 宋武;;论绘画艺术的情感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5期

10 肖智丽;;浅谈声乐艺术中的情感[J];黄河之声;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漪倩;;论歌唱的心理基础与情感表现[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谢建平;;浅谈音乐艺术中情感表现的本质与特殊性[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王晓莉;吴新宇;;浅析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4 杨鸿武;蔡莲红;蒋丹宁;;语音表现力的感知分析研究[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5 黄赞梅;;实践本体论与实践美学——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美学转型[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费邓洪;;从音乐的“情感内容”到“另一种心理内容”的猜想[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廖全京;;无处不在的热泉与活火山——郭沫若史剧创作中情感表现的考察[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8 王宜峨;;从美国《道教与中国艺术展》谈谈对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张振华;;中国艺术与葫芦文化[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10 苏位东;;从郑板桥“竹象三易说”谈起——中国艺术之意象美创造浅识[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永海;认识中国古代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崔成泉;走向细分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蒋萍;民资“追捧”中国艺术节[N];文汇报;2004年

4 廖君;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公开征选形象大使[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平;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严长元;紫砂艺术家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陆璐;形成艺术科研教育创作三足鼎立发展格局[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记者 叶蓁蓁、田豆豆;北京·湖北文化周将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6年

9 李晓芳;我省三台剧目角逐“文华奖”[N];山西日报;2007年

10 顾维洁;谁来赞助中国艺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明哲;行动者网络理论(ANT)[D];复旦大学;2008年

2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成竹;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5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年

6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司冰琳;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邹之瑞;新中国芭蕾舞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李晓岚;论劳伦斯小说的情感表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芳;音色运用与情感表现的双重回溯[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2 田青;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表现[D];河北大学;2009年

3 刘昕泉;蒙古母亲—情感表现与技法探索协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4 焦豫丹;试论歌唱中技术与情感表现的关系与调控[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5 郭伟伟;浅析线条在中西绘画中的情感表现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蕾;琵琶演奏中弦外动作的情感表现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7 程杰;浅析油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施静;5~6岁幼儿色彩的情感表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邓秋婷;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声、韵、情”[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10 姜雨子;浅析色调在油画中的情感表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1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1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2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