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解脱与救赎——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与演进逻辑

发布时间:2018-02-02 01:32

  本文关键词: 审美静观 人生解脱 人性救赎 路径分歧 演进逻辑 出处:《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和"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诠释中国传统美学的后现代价值。
[Abstract]:Modern Chinese scholars introduced western aesthetics and took this into account and reformed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meditation. In the same historical context of human enlightenmen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personality and cultural mentality. The Kingdom of Schopenhauer's will Aesthetics and Feng Zikai, who absorbed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 formed "Life extrication" and "humanity Redemption" respectively. The thought of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of the two paths. Comb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aths of aesthetic meditation in modern China and its evolution logic.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trend of thought, probes into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aesthetics and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ir experiences, and interprets the postmodern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CZX023)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JG09026)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一、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是直接维系在西方美学的知识形态之上的,对于20世纪的中国美学家来说,美学的现代建构就是走向以近代德国美学为模范的理论体系[1](P.373)。中国作为后发次生型现代化国家,西方现代美学在传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发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彭予;悲惨的一代,痛苦的缪斯——美国自白派诗歌现象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祖保泉;漫议王国维的“意境”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刘淮南;;从“自律”、“他律”看“文学是意识形态”及其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刘萍;;论奥菲利娅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赵诗华;;简论海子诗歌中的故乡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9 庞婧文;;生命之绝唱——以曹操为例浅述《三国演义》人物临终诗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李美容;;传奇 梦幻 牧歌——沈从文小说的浪漫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萧晓阳;;《人间词话》:中国诗学情感论的开拓者[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蔡向荣;;我见青山多妩媚——论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意象[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辛弃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袁进;;儒家与历史进步主义[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卢娟;;在语言中复活的城——论邰筐诗歌中的都市意识[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郑慧如;;当代汉诗游戏论述的省思[A];中国现代诗歌的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白文君;;基于原罪观念的生命伦理学[A];伦理研究(生命伦理学卷·2007-2008)下册[C];2007年

9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9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10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钰;吴先伍;;解脱与救赎——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与演进逻辑[J];美与时代(下);2010年05期

2 廖辅叔;近代中国第一个合唱女指挥周淑安[J];人民音乐;1982年06期

3 张海林;重评近代广州绅民的“反入城斗争”——兼论近代中国应付西方挑战的合理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4 杨声;;第二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89年02期

5 曹德验;;‘改变中国’[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年01期

6 何敬端;;我国最早的股份公司章程[J];岭南文史;1991年02期

7 肖铭;;张之洞研究的新开拓——评介《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J];理论月刊;1991年06期

8 贺嘉;;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9 刘喜堂;;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特点及其影响[J];探索;1994年04期

10 柳和仁;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研究上的理论困惑与出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编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4 O.J.;;《近代中国商业革命》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5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6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周志刚;;近代中国私立中学的政治参与(1903-193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8)——中国民办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历史经验”笔谈[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丁日初;陈绛;沈祖炜;;致读者[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彦华;透过中山路可窥未来理想社会[N];中山日报;2009年

2 傅国涌;莫理循眼中的近代中国世相图[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驻天津记者 李佳;进一步做大“近代中国看天津”品牌[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李景端;福建: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近代中国的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平 母克勤 张璐 通讯员 刘玫;打响“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品牌[N];天津日报;2005年

7 刘梁;近代中国早期的地质学文献[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韩亚光;近代中国的两种趋势[N];团结报;2010年

9 宋钻友 本报记者 陈恒才;近30位香山籍名人叱咤上海滩[N];中山日报;2010年

10 马照南;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功成;优生学的传播与中国近代的婚育观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6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7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兵;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猛;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形成及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孙庆国;近代中国服装审美价值取向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8年

3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华平;中国民营铁路及其发展环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唐波;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季剑;近代江苏职业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袁秋芸;从民国时期的《妇女杂志》看中国近代婚礼服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9年

9 王立璋;“存、废”之间[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徐敏;中国近代道教文化论略(1840-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3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3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3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