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存在方式定性
本文关键词: 美 精神形态 客观性 发展性 稳定性 出处:《前沿》2010年1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是一种感觉,隶属于精神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形态,它是美的意象和美感的统一体。每个人在感知美的意象时,必须依托一整套美感的客观性标准,所以美在精神领域中具有社会客观性。美又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连,不能一成不变地、僵化地看待美和美感,美在精神领域中具有发展性。同时,否认美在精神领域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各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美学观都是错误的。
[Abstract]:Beauty is a feeling that belongs to the spiritual field. As a special spiritual form, it is the unity of beauty image and aesthetic feeling. So beauty has social objectivity in the spiritual field. Beauty is closely linked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it cannot be fixed and inflexible in the view of beauty and aesthetic feeling. Beauty is developmental in the spiritual fiel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wrong to deny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beauty in the spiritual field.
【作者单位】: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B83-02
【正文快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怎样才算美,一百个人会有接近一百种解说。正是对美的感觉的千差万别,导致了认识美的难度。有的人偏重于从美的具体表现来认识美,有的人则偏重于从内心感受来认识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美总是可以被认识的。本文旨对美作出可以被认知的规定性,更好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挺;唐代七夕文学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王志超;;浅析古代希腊社会的演说传统[J];沧桑;2006年01期
3 刘晓东;“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王树海;“贬官禅悦”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陈思和;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4期
6 吴在庆,李菁;唐代文士贬谪途中的生活与心态述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耿强;性别政治与翻译的忠实[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翟鹏玉;柳宗元创作主体自得说浅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胡炼;孔子与柏拉图美育观之比较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刘精科;“自然”在人类诗学观念中的变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倪豪士;;《史记·晋世家》三个问题初探[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雷恩海;;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试论贞元时期刘、柳、韩的思想与创作[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赖瑞和;;论唐代的检校郎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袁绣柏;近代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D];复旦大学;2005年
5 潘俊杰;先秦杂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洪迎华;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8 徐宇春;苏轼唱和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贾名党;中唐儒学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王永;金代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燕;从隐形之诗到显形艺术——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和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2 林丹;熊十力“体用”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尤强;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冯阳;论《红楼梦》的潜意识描写[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张佳祺;唐代骚体文学的嬗变[D];河北大学;2004年
6 谌毅;西方现代造型艺术中的“表现”问题[D];武汉大学;2004年
7 程建虎;唐代逐臣别诗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邹运月;晚唐贬谪诗人和贬谪文学[D];武汉大学;2004年
9 刘建淑;苏珊·朗格艺术幻象论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云增;论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书舟;凌海衡;;海伦意象新辩——读爱伦坡的《致海伦》[J];名作欣赏;2010年09期
2 徐泳霞;;黄公望的经济生活及其绘画[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年02期
3 田维飞;吴凤林;;浅论先秦思想中的美学观——简约之美[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4 张善平;周永民;;“自然”美学观对当代生态艺术设计的影响[J];文艺争鸣;2010年02期
5 杨昊;;试析当前新闻摄影的审美误区[J];新闻世界;2010年03期
6 赵民威;何军斌;;中西爱情的美学比较——浅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J];大众文艺;2010年01期
7 戴可可;;俄罗斯“纯艺术派”与西欧唯美主义[J];山花;2010年06期
8 杨春锦;;中国山水文学“比德物象”例谈[J];语文学刊;2010年03期
9 何世剑;;论电影《风声》的“陌生化”叙事及其美学效应[J];电影文学;2010年05期
10 朱峰;;旅游文本的翻译美学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刘晓箭;;浅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A];贵州煤炭经济《2008年论文选编》[C];2008年
4 张人建;;武汉堤防景观建设探讨[A];武汉市第三届学术年会——两型社会与水生态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爱强;;略论“和谐”意识在中华造物设计中的体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裴俊超;;光影是空间的魔术师[A];2007年中国(厦门)LED照明与装饰论坛暨城市夜景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裴俊超;;光影是空间的魔术师[A];2007年中国(厦门)LED照明与装饰论坛暨城市夜景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姜世恒;;构建学校精神灵魂——校园文化建设之浅谈[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任丽青;;“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阶级文学的特点[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峰;尚敬:萝卜炖不出人参味儿[N];中国艺术报;2010年
2 韩美林;上帝就是你[N];解放日报;2010年
3 仲呈祥;诗史融会树新高[N];人民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孙昕 李艳;韩玄真:在我省创办佛教期刊[N];联合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楚楚 凌鹏 聂超 王鹏;于社会有益 于人心有补[N];扬州日报;2010年
6 潘永其;利益 责任 感情 信仰[N];湘潭日报;2010年
7 记者 童凯 通讯员 戴荣;“五个提升”力推教育事业新发展[N];泰州日报;2010年
8 著名时尚评论家 毛立辉;产业的时代责任谁来营销[N];中国服饰报;2010年
9 张颐武;努力书写一个大时代的精神变化[N];人民日报;2009年
10 和矛;简论文化形态国防[N];解放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平安;李梦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薛龙春;张怀t厥檠е骺悸踇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4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珉;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郭晓鸿;现代市民话语的文化形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承勇;论中西方园林的美学观[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许艳艳;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的资本化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年
3 李前进;论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许孝梅;生命与自由[D];山东大学;2007年
5 钮绮;论汪曾祺小说的生命意识[D];浙江大学;2007年
6 韩志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彦;王尔德:说教式的唯美主义者[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李晶;时代精神的凝结[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潘蕾;论爱伦·坡的美学观中艺术、生命与死亡之美[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海燕;诗化·古韵·写意[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5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