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的“非美学”担当及其原因
本文关键词: 中国当代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 意志论美学 “美学热” 出处:《当代文坛》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当代美学曾引发美学史上鲜有的广泛兴趣与热潮。此非由于单纯艺术与美学原因,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史内容。这也使中国当代思想某些阶段带有"美学"色彩。中国当代美学的"非美学"担当,既有现实特征、需要及个人原因,也和美学与生俱来的"超艺术"特质密切相关。认识这一切,对于应对当前艺术与美学边缘化状态甚有益处。
[Abstract]: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has triggered a widespread interest and upsurge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which is not due to pure art and aesthetics. It contains rich contents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which also makes some stag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thought with the color of "aesthetics". The "non-aesthetic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has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needs and individual reasons. It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super art" inherent in aesthetics. Understanding all of this will be helpful in coping with the current marginalization of art and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1950至80年代的中国,艺术与美学虽曾遭遇寒冬,却也曾扬波激浪,引起广泛兴趣与高度热情,甚至形成全民性美学思潮。这在严肃艺术与美学边缘化的今天,成为久逝难追并难以思议的梦幻。然而,中国当代美学热潮发生,其实并非单纯由于艺术与审美自身缘故,而是因其充任了中国当代思想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邓程;病句诗与薛蟠体——新诗90年代的两种表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张艺声;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当代学理与方法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路文彬;凝视与倾听——试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视听审美范式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余岱宗;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南帆;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J];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涂昊;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林朝霞;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4 叶立文;增长与繁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中的先锋话语[D];武汉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娟;遭遇历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永丰;穿越历史黑夜的精神光焰[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瑞华;高中语文中国新诗教学的审美缺失与回归[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学东;作为生命存在的诗歌[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杨海林;反叛和反叛的痛苦[D];四川大学;2007年
6 高京;自我的追寻与文学的可能[D];西北大学;2008年
7 彭越;《江苏画刊》在新时期美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自然与自由观念”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逻辑演进[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2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3 彭锋;;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朱立元;栗永清;;略论鲍姆嘉登的美学思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德厚;;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的渊源关系谈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各单位交流研究和教学情况[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谢颖;美从何来?[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刘茜;提升审美理想高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汤拥华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美学强调“原创性努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6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杜安;王国维形式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追求[N];贵州日报;2008年
7 王怀义;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N];文艺报;2009年
8 周纪文 朱洁茹;“中国美学三十年暨周来祥教授执教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邱紫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经验主义美学VS理性主义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4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黄文发;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春英;席勒审美解放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徐炫;自然何以为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蔡仪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5 邓会;试论佩特的美学思想[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文波;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施勤;席勒美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李琼;让美走在自由之前——席勒人性论美学探析[D];安徽大学;2004年
10 吕宏波;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85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