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超越审美化

发布时间:2018-02-04 02:26

  本文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 贵族精神 生活论转向 出处:《学术月刊》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文艺学和美学学科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可视为20世纪80年代审美文化的一个当代版式。它之不同于当初的审美文化,一个显著特征是有直接的西方理论资源;而于此同时,它又秉承审美文化的遗产,表现为地道的中国本土化的话语形态。其孰是孰非的论争,一定程度上牵涉到大众文化和精英主义,甚至,贵族意识的对峙。这个二元对立固然几成学界共识,但是本身并非没有问题。它或者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即称由来已久的诗和哲学的争执,在温情脉脉的审美面纱后面,永远潜伏着欲罢不能的意识形态权力冲突。故此超越审美化来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势在必然。而其一个直接后果,或许便是日前初见端倪的"生活论转向"。
[Abstract]: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daily life, a hot topic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esthetics, can be regarded as a contemporary pattern of aesthetic culture in 1980s.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aesthetic culture. A prominent feature is that there are direct Western theoretical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herits the heritage of aesthetic culture, which is manifested as the native discourse form of China.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nvolves mass culture and elitist. The confrontation of aristocratic consciousness. Although this dualistic opposition is almost the consensus of scholars, but it is not without problems.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Plato, that is, the long-standing dispute between poetry and philosophy. Behind the tender aesthetic veil, there will always be ideological conflicts of power. Therefore, it is inevitable to reflect on the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beyo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one of its direct consequences. Perhaps it is the "life theory turn" that first appeared a few days ago.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的一个描述,具有它的积极意义。中国已明显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以公共产业形式出现的小说、电影、电视节目、流行音乐、音像制品等文化艺术产品,正在依托高新科技和新兴传媒,借助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艺产品跨文化营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陈济川;新世纪我国大学生体育审美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吕锋,廉毅;基于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思考[J];包装工程;2005年05期

4 蒋玉斌;马致远散曲艺术别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任贵,李惠芳;论荒诞[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杨辉;时代呼唤对美育的再认识[J];广西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7 杨红菊;向唯美写实趋同 与时代精神疏离——从意境角度剖析当前中国电影的得与失[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2期

8 李平;论科技期刊编辑的美学修养[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9 温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武术科研中的几个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10 周保平;略论禅“悟”与艺术直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2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3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骆秉全;美与和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谦功;荷兰陶瓷之都代尔夫特崛起的历史动因与现实意义[D];清华大学;2007年

7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8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9 周宗亚;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许薇;舞剧叙事性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敏;论化学美学思维能力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鸿砚;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微波;文艺批评与传播媒介[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剑;在时间中自由地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胡昭f ;身韵·意境·生命[D];汕头大学;2004年

7 魏广龙;当代景观的审美转型[D];天津大学;2003年

8 陈玉茜;中学语文阅读评价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洁;影像暴力——落向大地的果实[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刘莉萍;生命美学与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倡导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国玖;西方文化语境中“审美文化”概念的演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肖鹰;审美文化: 历史与现实[J];浙江学刊;1997年05期

3 朱立元;“审美文化”概念小议[J];浙江学刊;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动态·信息[J];戏剧艺术;2010年01期

2 陆扬;;莱斯利·费德勒是谁[J];学术研究;2010年01期

3 袁鼎生;;石涛刻画与纯道题匾的生态批评[J];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1期

4 范曾;;审美,通向康庄大道的方便法门——《东方审美文化》序[J];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1期

5 袁乐辉;;论环境陶艺与人性化设计的内在关系[J];江苏陶瓷;2010年01期

6 魏中华;;对行为艺术的非道德化批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尹康庄;;无厘头文化探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文传系;;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综述[J];美苑;2010年01期

9 桂强;;《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张未民;;新世纪 新艺术——写在《文艺争鸣》(艺术版)发刊之际[J];文艺争鸣;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维;白路;;“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艺术设计价值探讨[A];创新设计管理:2009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姚亦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村镇景观格局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朱弟雄;;质量也是一种文化[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张振华;;回望20世纪末期中国电影美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肖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视觉艺术设计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玉刚;文学如何向现实“说话”[N];文艺报;2010年

2 杨义;从文学史看“边缘活力”[N];人民日报;2010年

3 刘悦笛;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严家民 张迈建;中纺摄影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N];中国纺织报;2010年

5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 郭卫兵 李拱辰;地方院应肩负起地域性建筑创作的重任[N];中华建筑报;2010年

6 郭伟;媒介时代何为美[N];人民日报;2010年

7 范垂功;如何表现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8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黑龙江大学 张园;谢林带我们重回“艺术”[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李万武;批评的时代主题与批评的作为[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2 庄秀芬;古代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雷晓鹏;两宋道教审美文化[D];四川大学;2006年

9 李晓洁;美学视野下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局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2 赵静;从古代胸衣看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3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史德安;手机文化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超前;中产阶级意识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邹一;大众文化的审美存在与审美现代性批判[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静;嫦娥形象的审美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9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9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1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