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与康德美学
本文关键词: 创造社文论 康德美学 自我表现 文章不用之用 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创造社主要成员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与康德美学有较深的关系 ,但以往学界对此有所忽略 ,从而对一些关键性的命题产生误读的现象。创造社“自我表现”中的“自我”趋近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经验表象经悟性统一的“客观”或“对象意识” ,包含有主客体双项内涵 ;文学“无用而有大用”源自《判断力批判》中“美的理想”的二律背反的正反命题 ,两者虽是矛盾 ,却可合题。这两个观点的提出 ,也标志着“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生与延展
[Abstract]:There is a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ry concept of creative society and literary theory and Kant's aesthetics, but it has been neglected by scholars in the past. In order to misread some key propositions, the "ego" in the "self-expression" of the creative society approaches to the "objective" or "object consciousness" of the empirical representation 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t contains two connotations of subject and object; Literature "useless and great use" comes from "the ideal of beauty" in critique of judgment. The two propositions are contradictory, but they can be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These two viewpoints are put forward. It also marks the initiation and extension of "modernity"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 1BZW0 34 )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一、康德美学与现代语境近期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 ,“现代性”问题日益突出 ,它不但成为研究现代文学的一个新的视角 ,而且还有可能成为审视现代文学现象的一个“历史语境”。“现代性”是人们对百年来现代现象的认识、审视与反思 ,是对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概括与价值判断。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宏;;论哲学之思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 丁进;金庸小说研究史稿[J];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牛秋业;康德与叔本华自由观比较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4 桂劲松,张占军;走向美的乌托邦——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审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夏德勇;回家之路——郁达夫小说的文化归属[J];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6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达敏;《狂人日记》与当前小说的超现实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陶德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巴蜀作家[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魏洪丘;;“独语体”朦胧散文的独特创造——略论何其芳的《画梦录》[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陶永莉;;《蜀山剑侠传》研究史略述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邹元江;;情立世界[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洪丘;;论闻一多新诗批评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培卫;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赵冬梅;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吕海琛;解构与重建—十七年文学中的伦理嬗变[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劲松;殖民异化与文学演进[D];四川大学;2007年
6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7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8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D];四川大学;2007年
9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张志云;《文艺先锋》(1942-1948)与国统区文艺运动[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娟;试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郭宇;鲁迅小说英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筱翎;论“五四”女作家小说创作中启蒙意识的嬗变[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吕江会;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斌;“忠实于自己”的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肖素s,
本文编号:1489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