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学制”与美学课在中国的最初确认和布局
本文关键词: 美学 美学教育 发生史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人对美学的自觉与进行美学课程的设计这两件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美学"这个汉语词汇虽在明清之际就由传教士高一志(Alfonse Vagoni)提出来了,但其含义有些类似于"良知",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之安确实使用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概念,但却被历史悬置,给人们对美学的学科自觉没能带来有效性。20多年后的1897年,美学一词虽由梁启超以一本日译书的书名提出,但真正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美学则是伴随着现代教育的需要被确认的。中国现代美学教育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经历两个阶段,即先是以"癸卯学制"中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为标志,在"建筑学门"中作为"补助课"被设置,但这种设计还不够科学和合理;二是以王国维的《奏定经学科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为标志,在中国现代大学的课程体系中给美学课程以独立的身份和较为科学合理的布局,但美学课程走出设计,转化为一种普遍的教学事件大概还是在这以后的事情。
[Abstract]:The Chinese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s and the design of aesthetic courses have occurred at almost the same time. Although the Chinese word "aesthetics" was written by the missionar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Alfonse Vagoni. In 1875, the German missionary Hua Zhian did use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s" in the true sense, but was suspended by history. In 1897, more than 20 years later, the term "aesthetics" was put forward by Liang Qichao as the title of a Japanese translation book. However, aesthetics as a modern discipline is confirmed with the need of modern education.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taken about 10 years and has gone through two stages. That is to say, it was set up as "subsidy course" in "Architecture door", but this design is no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nough, which is marked by "Gui Mao School system"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Dengding University", and is set up as "subsidy course" in "Architecture door". The second is to give the aesthetic curriculum an independent identity and a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layout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n China, which is marked by Wang Guowei's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Literature of the Department of Classics and Classics. But the aesthetic curriculum goes out of design and translates into a general teaching event probably after that.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W016)
【分类号】:B83-09
【正文快照】: 中国人对美学的自觉与进行美学课程的设计这两件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西学的传来是自晚清至现在中国历史的基本主题之一,中国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配置大都与对西学的选择、消化与整合有关。许多学者认为,从晚清到“五四”西学东渐就做出三个层次上的努力:一是试图进行器物的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三[J];文史知识;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吴微;;“兼容并包”与“谬种”退隐——桐城文章与大学教育的现代转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欧阳跃峰;王军;;新式学堂与清末革命——以徐锡麟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6 穆键;;《皖政辑要》所见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王芳;;自我实现理论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章征科;20世纪初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徐世星;万斯同学行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周惊涛;徽州存世家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斌贤;;编写《外国教育史》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王杰;;盛宣怀与中国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周晔;;教育近代化的积极推动力——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彭尔佳;;清末“教科书”的发生及其编审定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朱宗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5)——中国基础教育史研究(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工读教育等)[C];2009年
6 孙石月;于近仁;;试析20世纪初出现留日高潮的社会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7 崔运武;郑登云;;论清末民初的高等师范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聂会会;许艳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女性参与的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9 文学平;;青年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维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10 陈丽;;清末民初乡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启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莹;黑格尔的个体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丽雪;东省特别行政区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晓丹;方玉润《诗经原始》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潇嵩;王国维“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王确;;20世纪初中国“美学”课程发展略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2期
2 苗雨青;;漫谈摄影美学教育[J];教育艺术;2010年05期
3 季曙行;博物馆美学教育浅谈[J];东南文化;1986年01期
4 夏伟瑜;;哲学课堂美学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4期
5 区颖;杨婷;裴鼎鼎;;论大学英语课堂上的美育渗透[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4期
6 夏伟瑜;;哲学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几个切入点[J];新余高专学报;2008年05期
7 贾丽丽;;美学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校园英语(教研版);2009年02期
8 黄勇;应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与技术美学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钟彦;;如何将美学运用于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9年42期
10 陈碧;吴永辉;吴新林;;艺术生美学教育改革初探[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5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8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王雁凌;张粒子;麻秀范;;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经济类课程的思考[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孙闻;王国伟:玩出来的俱乐部生意经[N];财经时报;2006年
3 许铮;王国维在戏曲方面的贡献[N];云南政协报;2001年
4 朱静燕邋沈秀红;王国维后,国学大师问是谁?[N];嘉兴日报;2007年
5 ;不能把选美等同于美学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5年
6 罗金;王国维:传统文化的殉道者[N];中国邮政报;2005年
7 何怀宏;那个曾经异样的中国[N];中国邮政报;2006年
8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9 谢雍君;第五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揭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解方;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N];贵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飞;我国展示设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6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许瑞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9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孟凡莉;我国药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2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包学菊;批评的美学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7 杨再红;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D];新疆大学;2003年
8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尚莲霞;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禹冰;王国维对美学文本的阅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9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