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生理想的生态美学
本文关键词: 主体间性 生态美学 共生 主体性 出处:《求索》2008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上产生的主体间性美学,即生态美学,由于摒弃了主客对立的思维,主张对话与交流,它完全不同于基于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践美学。在生态美学的指导下,人类就能尊重自然,返魅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中,进入一种审美的共生境界。
[Abstract]: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inter-subjectivity aesthetics, namely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subjectivity because it abandons the thinking of subject-object antagonism and advocates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of anthropocentr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human beings can respect nature and reclaim nature, and enter into a state of aesthetic symbiosis in the equal dialogu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B83-02
【正文快照】: 一前言当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促使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催生了生态美学。有关生态美学的认识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定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包括人与其生存环境、与其他物种的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春时;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徐振轩;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现象学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张凤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与哲学的现代转向[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宋保安;;体育隐蔽课程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8 吴楠;朱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9 马黛丹;;价值主体间性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10 胡庆山;郝秀艳;;主体间性视角下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董军;杨萍;;本体思维的伦理转型与生态价值观之确立[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荣光启;;切近诗歌本体的不同路径——郑敏叶维廉诗学初探[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朱立元;;略谈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及其美学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冯颜利;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苏州大学;2002年
3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9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俊霞;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肖婷婷;哲学视角下的复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钟营;新闻翻译中的主体间性[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红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曹海浪;论网络道德主体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9 张尚兵;个性化阅读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秀娟;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D];宁夏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小约翰B.科布,孔明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钰汀;;生态美学思想在应对生存危机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2 张文虎;雷振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反思视角[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 孙艳;;被“设计”出的生态美——解读日本base valley建筑[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4 马慧珍;;浅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于永顺;孙海龙;;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文艺理论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杨春时;杨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中主体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考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8 张湘梅;;语言:主体间性教育存在之居所——语言学哲学转向下当代中国高等英文教育主体模式的重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高强;;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西自然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赵艳;;主体间性视域下器乐教学的双向配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杰;徐苏宁;;城市化进程下城市生态美的意境创造[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任立云;曾玲;许益镌;;海芋和两种芋果蝇的共生关系[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溯源;;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价值观[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韦鹏雁 本报通讯员 田达欢;生态美学研究的范例[N];广西日报;2011年
5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曾繁仁;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N];人民日报;2009年
7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8 张元端;生态美学与住宅创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李星;探索生态美学建构[N];光明日报;2001年
10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尚涛;权力与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6 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林;被追诉人的主体性权利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彭建仿;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小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3 梁琦;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5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6 徐建平;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东海;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实践[D];湘潭大学;2002年
9 邹尚非;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雷奕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91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9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