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作品的构成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外部构成 非艺术品 社会生活 社会生存 形式概念 内容概念 艺术作品 艺术真理 内容与形式 出处:《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艺术作品是怎样构成?按照现行的构成理论,有两个层次的回答:其一,内容与形式;其二,内容方面的构成是题材与主题两大要素;形式方面的构成是体裁、语言、结构、表现手法四个基本要素。前者是普遍原理,后者是具体构成规则。我认为:这种构成理论是空泛粗疏的。它并不能充分体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普遍构成原理,同艺术实践尚有遥远的距离。有鉴于此,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构成原理,探讨一种新的构成理论,其核心是内部结构构成。一、要素构成是外部构成要素构成理论告诉我们,从形式要素上的确无以区分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不过,可以从内容上找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分野。我们说,内容的确可以区分艺术与非艺术。但是,要素构成理论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区分的界限。
[Abstract]:What is the composition of a work of ar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heory of constitution, there are two levels of answers: first, content and form; Seco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ntent is the theme and the theme of the two major elements; The composition of form is the four basic elements of genr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The former is a universal principle. The latter is the concrete constitution rule. I think this kind of constitution theory is general and careless. It can not fully reflect the universal constitution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 and there is still a long distance from the art practice.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Marxism aesthetics, we discuss a new theory of composition,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t is true that there is no formal distinction between works of art and non-works of art. Howeve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works of art and non-works of art can be found in terms of content. We say that content does distinguish between art and non-art. The theory of element constitution does not provide us with the boundary of distinction.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中文系
【正文快照】: 艺术作品是怎样构成?按照现行的构成理论,有两个层次的回答:其一,内容与形式,其二,内容方面的构成是题材与主题两大要素,形式方面的构成是体裁、语言、结构、表现手法四个基本要素。前者是普遍原理协后者是具体构成规则。我认为:这种构成理论是空泛粗疏的。它并不能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公义;愿美学茁壮成长[J];哲学研究;1980年12期
2 M.卡冈 ,由之;再论科学和艺术的相互关系[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3 赵南荣;什么是美的本质?——施昌东在其专著《“美”的探索》中提出新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程继田;;也谈艺术风格——与李国涛同志商榷[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 吴元迈;;普列汉诺夫论现实主义[J];文学评论;1980年05期
6 В.П.谢斯塔科夫;樊莘森;;美国现代美学:主要流派和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6期
7 吴颖;;关于《红楼梦》评论中的一种理论倾向——读《漫说红楼》[J];学术研究;1980年02期
8 耿恭让;试谈鲁迅的典型观[J];中州学刊;1981年03期
9 陆梅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文艺研究;1981年03期
10 程代熙;卢卡契谈文艺创作问题——读书札记[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星;数码科技大厦高技派建筑[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2 黄力之;“复调”的意义[N];文艺报;2001年
3 张岩冰;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历史领域的新探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4 张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评范式[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刘晓燕;作为马克思后学的阿多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伍义林;关注新型国有企业现象[N];北京日报;2003年
7 郑建芳;努力提炼邮政企业精神[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9 王逢振;为什么编《詹姆逊文集》[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朱堰徽;工行亦注资,形似更待神似……[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同军;普罗米修斯的火种[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2 叶立周;权利的逻辑构成[D];吉林大学;2004年
3 范运和;公司权力机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91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9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