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神韵超迈的艺术之美——魏晋审美文化论

发布时间:2018-02-06 03:03

  本文关键词: 玄学 品味 艺术美 审美文化 魏晋风度 出处:《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魏晋玄学通过有无、形神等的讨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并区分了现象与本体、外在与内在、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不仅形成了新的美学范畴,而且将有限与无限同人生问题联系起来,就找到了建构美学体系的立足点,使美学超越了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具象分析,具有了严密的理论性和深刻的思辨性。表现于具体的艺术,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一大批独特的艺术家群体,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同时还在理论上不断进行总结与提升,从而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因之也就形成了魏晋审美文化的独特风貌。
[Abstract]:The metaphysics of Wei and Jin put forward and distingu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mena and Noumenon, between external and inner, between finite and infinite,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existence, shape and spirit, etc., which not only formed a new aesthetic category. Moreover, by connecting the finite and infinite with the life problem, we find the foothold of constructing the aesthetic system, and make the aesthetics transcend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daily life phenomenon. With the rigorous theory and deep speculative. The performance in the specific art, this period not only appeared a large number of unique groups of artists, for a variety of artistic forms of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summarized and promoted in theory, thus it has made brilliant artistic achievements, thus forming the uniqu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凤文学;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郭熙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美学命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丁玲;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气”的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朱志荣;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高飞;空白与意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王德军;《世说新语》中的"形神"观及其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周中明;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变过程及其时代特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余伟伟;;论筷子与刀叉的比较分析对现代设计的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4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5 王国绶;;闻一多“绘画美”内涵的再探究[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6 张伯昭;;构建京剧学的重大课题:经典化和现代化[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3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4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5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向明礼;多酸药物电子结构及其与抗肿瘤活性间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明;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葛伟;新诗史上的流星雨——论“小诗运动”[D];河南大学;2001年

4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5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范庆伟;民间意识与臧克家的前期诗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磊;基督的天国与佛佑的人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少雄;神韵超迈的艺术之美——魏晋审美文化论[J];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2 朱立元;应当正视的负面效应──略论市场经济下的审美文化建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4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5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宋生贵;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4年12期

7 周宪;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8 刘伟林;21世纪:审美文化与比较美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常俊玲;略论现代科技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王德胜;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J];求是学刊;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9 宋洁;无处不美的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晓刚;在坚持中不断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爱红;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5 赵立如;审美文化的传播者—常任侠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傅前景;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茁;生命美学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苏文宝;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93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93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