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8-02-12 21:21

  本文关键词: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书法艺术 艺术审美理想 价值取向 书法美学思想 帖学 中国书法 郑板桥 书法风格 出处:《文史哲》199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一部在中国书法美学史上极有理论特色的著作。他以倡变、求新为价值取向,尊碑抑帖,反对书法中的保守、僵化倾向;以性情自由为表现心态,批评唐人及帖学中的以理抑情、以工巧害意,弱化艺术表现力的弊端;以粗拙、雄强、具有崇高意识特征的书法风格,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卑视帖学纤柔、和婉、甜俗、靡弱的艺术风尚。康有为的书法美学思想,表现出鲜明的近代理论特质和意义
[Abstract]:Kang Youwei's "Guangyi Shuangji" is a work of great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aesthetics. His value orientation is to advocate change and to seek new things, and he respects tablets and posts, opposes the conservative and inflexible tendencies in calligraphy, and expresses his mental state of mind with freedom of temperament. Criticizing the malpractice of the Tang people and their studies in suppressing their feelings by reason, harming their feelings with workmanship, and weakening their artistic expressiveness; and taking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which is crude, strong an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fty consciousness, as their own aesthetic ideal, looking down upon the study of tenderness, and being gentle and sweet and vulgar. The weak artistic fashion. Kang Youwei's aesthetic thought of calligraphy show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modern theor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
【分类号】:J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为人;康有为帖学观发微[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马洪林;康有为文化观蠡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邹华;审美理想转变的先兆——读《广艺舟双楫》札记[J];上海艺术家;2000年06期

4 虞卫毅;;《广艺舟双楫》臆说[J];书法之友;1997年04期

5 秦琴;宋芳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术渊源初探[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6 喻运斌;;《广艺舟双楫》的非艺术精神[J];文艺研究;2006年02期

7 梁鸿;苏全有;;有关康有为的书法思想研究及相关思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江虹;康有为书法审美理论管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9 梁江;;书艺的返朴归真[J];当代中国画;2007年08期

10 陈方;简论康有为的书学维新体系[J];岭南文史;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于民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8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伯阳(湖南,,○三级研修班);康有为“尊碑卑唐”得失谈[N];中国艺术报;2004年

2 晓波;康有为书法行情回暖[N];中国商报;2004年

3 张本瀛;康有为与南海会馆[N];中国旅游报;2003年

4 陈鹏鸣;康有为“剽窃”说辨[N];光明日报;2003年

5 张蕾;康有为书法经得起市场考验[N];中国商报;2006年

6 纪宝成邋马大正 李文海 龚书铎 胡绳武 王晓秋 桑兵 王汝丰 戴逸;学界座谈《康有为全集》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张艳国;如何评价晚年康有为[N];光明日报;2003年

8 弘无;在世纪的转折点上[N];美术报;2008年

9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 韩毓海;为人民谋幸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10 陈贤庆;孙中山与康有为见过面吗?[N];中山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建;晚清贴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3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丽清;难舍的道德帷幕:近代国人人权观念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姜昱子;中国近代权利义务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培军;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玉萍;康有为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学峰;双峰并峙,两种景观[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4 林云;康有为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7 赵运华;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代娜;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进忠;解读《大同书》中的人本主义意蕴[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06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06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e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