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活态文化转向与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6 10:04

  本文关键词: 活态文化 次生活态文化 生态整体观 少数民族 审美文化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化领域正在发生的"活态文化转向"全面凸显出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价值和优势,也为后者提供了方法论参照。活态文化观念强调生态整体观,它要求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对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和美学方法作针对性调适和内在整合,从而将规模与广度、深度和持续性、参与和介入、质疑和反思性融会在自己的研究方法之中。
[Abstract]:The "living cultural turn" that is taking place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fully highlights the value and advantages of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also provides a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latter. It requires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to adapt and integrate the sociology, anthropology, cultural research and aesthetic methods, so that the scale and breadth, depth and sustainability, participation and intervention, Questioning and reflective fusion in their own research method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06BZW006)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2008年09期

2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9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路;潘岳辞赋校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予;少数民族文化对服饰研究的启示[J];饰;2004年02期

2 崔狄生;;全民小康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定位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刘兰凯;郑群;魏娜;金泳向;;木鼓纵歌话和谐[J];创造;2009年06期

4 吴端;;莫让“唯商业化”使少数民族文化变味儿[J];民族论坛;2010年04期

5 李睿;;少数民族语言对其文化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0年26期

6 张颖;;浅谈少数民族文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7 买新民;;热衷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与创作的周秀清[J];国画家;1998年04期

8 郭之瑗;;民族文化的审美者——读《鸟和云彩相爱》[J];边疆文学;2001年11期

9 关世杰;全球化中民族文化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民族;2002年05期

10 ;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促进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营口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馆[J];辽河;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司马俊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理依据新论[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晓云;;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权的保护[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明贵;;民族文化产业化探讨[A];乌蒙论坛[C];2006年

5 杨福泉;;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闭幕辞[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索晓霞;;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特殊性[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绍明;;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问题[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何燕飞;;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影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年

9 许宪隆;;试论民族文化的“共振”与“合势”——从民族民间神话的多元一体谈起[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朱慧珍;;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以广西三江富禄镇为例[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国亮;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成立[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闵文;我国将从11个方面着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记者 刘纯友;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N];安徽日报;2009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崔银娜;让“中国田野”永远五彩斑斓[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傅敬蓉;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巴蜀样本[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驻安徽记者 李玮;安徽专项布署少数民族文化工作[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朱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影响[N];贵州民族报;2009年

8 闵伟轩;把握契机 凝心聚力 不断谱写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篇章[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徐莹波;少数民族文化繁花盛开桂北[N];桂林日报;2010年

10 尹秦玲;湖北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田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黎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D];兰州大学;2007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杨丽;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吕豪爽;文化超越与审美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衍学;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2 吴永强;城市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社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何小勇;新时期少数民族写作中的复仇主题考[D];暨南大学;2006年

4 宋梅;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5 李焕生;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发展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6 郑重;我国重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09年

7 刘书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征[D];贵州大学;2007年

8 陈杰;双重视域中的村寨文化解读[D];云南大学;2010年

9 买尔哈巴·买买提;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公法保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思佳;和谐社会构建中少数民族文化建设[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5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15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c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