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批评与反批评——从对立、排斥走向对话、汇通之二
本文关键词: 实践观 精神性 生命存在 超越性/现实性 二元对立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积蓄力量,后实践美学终于以反对实践美学的共识和理论旨趣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也逐渐浮出水面。甚至可以说,后实践美学就是在反对、反思实践美学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章梳理了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评及实践美学对这些批评的反驳。后实践美学批评了实践美学对审美属性、感性、个体的生命与存在、超越性的忽视及二元对立的落后思维方式;实践美学对此进行了逐一的辩驳。论者认为,后实践美学敢于挑战权威,从实践美学的困境中积极寻求美学的突破,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也确实抓住了审美的特点和实践美学的许多症结。但是,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许多具体的批评往往没能从其全局、整体出发,而且,后
[Abstract]: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of strength,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finally rose rapidly to oppose the consensus and theoretical purpor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in the middle of -10s, and the controversy with practical aesthetics gradually surfaced. The article combs the criticism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to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the rebuttal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to these criticism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criticizes the aesthetic attributes and sensibility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The life and existence of individual, the neglect of transcendence and the backward thinking mode of dualistic opposition have been refuted one by one by practical aesthetics. It is worth affirming that we should actively seek a breakthrough in aesthetics from the predicamen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Moreover, we have indeed grasp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s and many of the sticking points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Many concrete criticisms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by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often fail to proceed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whole.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立元;“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与杨春时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95年05期
2 张弘;存在论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新视界[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3 张玉能;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J];云梦学刊;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曾宪;关于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兼向陆梅林、朱立元先生请教[J];学术月刊;1998年05期
2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玉能;在后现代语境下拓展实践美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单小曦;;实践·生命·审美智能——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中的审美历史发生理论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5 陈向义;;实践美学的当前境遇[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6 李志宏;人类审美活动的层次构成与整体性质——兼论我国当前的美学论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7 单小曦;;“新实践美学”的现代性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8 麻天祥,詹志和;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态——兼论“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转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吴炫;中国当代美学:超越实践论美学的三个问题[J];南方文坛;2000年05期
10 赵伯飞,韦统义;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丕显;;对立与互补:马列文论和现代西方思潮[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2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4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D];苏州大学;2003年
6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8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黄定华;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雅芬;当代中国女性意识问题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2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3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丽;生命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D];山东大学;2005年
6 李严;纪录的真实与虚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环宇;《审美教育书简》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比较[D];南昌大学;2006年
9 罗曼;探索美学发展的新路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弘;存在论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新视界[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J];学术交流;1993年02期
2 刘晓英;实践美学新证──兼解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J];理论探讨;1994年02期
3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 建立超越美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1期
4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J];学术月刊;1994年05期
5 朱立元;“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与杨春时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95年05期
6 杨春时;生存与超越[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7 朱立元;实践美学哲学基础新论[J];人文杂志;1996年02期
8 杨春时;再论超越实践美学——答朱立元同志[J];学术月刊;1996年02期
9 周子健;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97年01期
10 曹越美;“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陈望衡;;培植一种环境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汪济生;;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和无能——评蒋孔阳及实践美学派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观[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玉能;;实践美学与现代性[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春时;;美学要抗争现代性的重压[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汪济生;;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提纲[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3 姚文放;给美学注入现代的血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劳承万(美学家、教授);由非主流美学能引出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朱水涌;超越前现代与现代的紧张[N];文艺报;2003年
7 海南师院 毕光明 海南大学 耿占春 海南大学 萌萌 厦门大学 杨春时;海南学术——栖居在天涯海角[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9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10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3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4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5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宾;浅析人类的艺术创造[D];山西大学;2005年
7 王丽;生命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D];山东大学;2005年
8 王环宇;《审美教育书简》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比较[D];南昌大学;2006年
9 祝勤;情感的回归[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15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1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