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
本文关键词: 接受美学 诠释学 现象学 读者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世的主要美学思潮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几个主要的天才理论家杜撰出来的,而是在很多理论思潮和美学派别的影响下产生的,特别是海德格尔和加达默尔的现代诠释学理论和英迦登的现象学理论对接受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接受美学由对作者、作品的研究走向对读者研究的坚定道路,也彰显了接受美学的主要特色是一种读者美学。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开拓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Abstract]:Reception aesthetics, as the main aesthetic trend prevailing in the 1970s and 1980s in 20th century, was not produced for no reason, nor was it created by several major genius theorists, 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theoretical trends and aesthetic schools. In particular, Heidegger and Gadamer's modern hermeneutics theory and Ingadden's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on reception aesthetics, which has established a firm path from the study of authors and works to the study of readers. It also shows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reader aesthetics, which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readers, enhances the status of readers,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and opens up a new field of literary theoretic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蒋继华,苍中洪;审美意象的现代性阐释——接受美学视角中的审美意象[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5 季国清;权力话语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式的知识生产[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6 井华,宋春香;道儒相济的自由喧声——萨特的艺术与美学批评理论[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7 周桂君;;古希腊神话语境下的济慈思想与审美倾向研究[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8 王萍;;“真”与“美”的内涵叩问及认知质询——济慈“美即真,真即美”中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9 何国平;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李红侠;从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谈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刘洋;阐释与重构—《韩非子》研究新论[D];浙江大学;2004年
8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新光;试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权威现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徐文英;科技翻译的接受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林(更生);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胡卫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7 李敏;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翟朝云;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侯静敏;论课程的过程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阳海燕;论散文语言的优美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书志;方芳;;罗曼·茵格尔顿的接受理论述评[J];大家;2011年1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赵强;反美容之冲击与进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雷礼锡;首届神学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6年
3 晓雨;读《西方美学论稿》[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2 韩振华;王船山美学基础[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小南;接受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D];苏州大学;2008年
2 蔡瑞婷;从阐释学角度对接受美学的再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包风兰;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4 方芳;姚斯接受美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5 涂玉英;姚斯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熊晓庆;视界融合[D];武汉大学;2005年
7 戴玉竹;先秦两汉儒家与古希腊罗马审美接受论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毛懿茵;跨越阐释的鸿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业兵;尧斯接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6年
10 赵杰;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中的“同时性”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8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1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