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价值体验的共通感

发布时间:2018-02-20 00:00

  本文关键词: 主体间性 审美体验 共通感 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是人们对价值交流与价值沟通普遍要求的必然结果。从现象学意义上说,主体间的交流是以体验为基础的,审美价值体验的共同感,源自于生命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对普世价值的基本追求,在审美活动中,自由、平等与正义等普世价值原则,往往通过形象传达获得了审美共通感。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from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universal demand for value exchange and value communication. In the phenomenological sen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ubjects is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the common sense of aesthetic value experience. It originates from the basic pursuit of universal value in life community or cultural community.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the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value, such as freedom, equality and justice, often get aesthetic common sense through image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咏吟;体验流与话语流的审美关联[J];文艺评论;1999年04期

2 D.扎哈维,臧佩洪;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J];哲学译丛;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宋彩琴;;“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王爱菊;;“新课程”教材编写机制:批判与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程平;岑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焦宝乾;;法律意义世界的进入与困惑——谢晖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读后[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8 杨军;;现象学潮流中的意向性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马吉芬;;现象学视阈下“世界”和“家”内涵的演进——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阿伦特[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沈梦岑;;中国元素与场所精神的“博弈”——从苏州城市公共设施到苏州博物馆到拙政园[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孙华;;论当前大学公共危机的发育机制[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姜梅;姜涛;;基于现象学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武汉首义——蛇山地区为研究对象[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6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颜福;藏传佛教“十善”中的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选朝;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国圣;数字艺术谱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昊X;空间意向的回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马军凯;《爱弥儿》中德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讨[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靖芳;;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邱文生;;翻译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基于哲学思辨观的考察[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丁朝虹;;论“味”的身体性的主体间性[J];文艺争鸣;2011年10期

4 罗列;;论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主体间性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夏锡华;;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05期

6 张文化;;主体间性在平面设计中的非显性表现[J];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7 何林;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初探[J];求是学刊;2005年03期

8 张宇;;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世纪桥;2008年01期

9 温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王永章;;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从笛卡儿的“我思”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争健;;试论编辑的审美体验[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2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傅承德;;丝竹优悠 美不胜收——民族音乐录制中的审美体验[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4 冯效刚;;音乐表演心理学的任务[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廉茵;;乐记美育思想初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查汪宏;;审美体验生态课堂的构建[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畅;宋军;;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体验[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9 潘红;;夹缝里的风景——论黄源深先生译《简爱》的审美特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莺;;以乐为本,打造至美本色的音乐教学——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本位观的反思与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海仑;完美的审美体验[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2 何卫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记者  陈熹 实习生 陈晓莉 通讯员  林文;《张之洞》带来全新审美体验[N];湖北日报;2006年

4 卢春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康德为何关注共通感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牟纲;审美教育与审美体验[N];光明日报;2003年

6 牛童;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N];新疆日报(汉);2001年

7 范秀娟;读研写演:生态情境式教学模式[N];文艺报;2007年

8 蒋立秋;论舞蹈教育中的审美体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刘彦君;艺术品位高 审美体验新[N];文艺报;2007年

10 耿文婷;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如何才能重现辉煌?[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6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庆辉;诗兴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方亭;未完成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芹芹;健美操审美体验及美育功能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安乐;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姗;审美体验:死亡恐惧的超越之路[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蒋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休闲审美之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平;现象学美学视野下的艺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秦璐;当代时尚的审美体验[D];四川大学;2006年

7 麻松;旅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晓庆;中国大陆青春剧形态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徐祯;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郑丽;幼儿游戏中的审美体验[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8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18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9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