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休谟“趣味标准”的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06:03

  本文选题:审美趣味 切入点:休谟 出处:《哲学动态》2011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整个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趣味"(taste)问题一直是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休谟的《论趣味的标准》(Of the Standard of Taste,1757)一文入手,分析休谟的美学思想与传统的经验主义美学之间的渊源和异同,以及休谟如何借助"趣味标准"这一理论对
[Abstract]: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of 17th century to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esthetics, the question of "interest"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ocal points in the debate among aestheticia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with Hume's essay of "on the Standard of interest" and "of tastestew 1757".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ume's aesthetic thought and traditional empiricism aesthetics, and how Hume makes use of the theory of "standard of tast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冬平;;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张传文;黄邦汉;;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龚群;康德、黑格尔主体哲学的内在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张园媛;;审美的永恒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关巍;;休谟对理性主义道德论的反驳和情感主义道德论的建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高全喜;;休谟的财产权理论[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7 王元元;;孟子的“恻隐之心”与康德的“敬重”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郑永宽;;关于人格权概念的质疑与反思[J];北方法学;2007年06期

9 曲广娣;;流浪乞讨何以成为可能——对流浪乞讨现象的法社会学考察[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10 夏纪森;;休谟的正义理论[J];比较法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子贺;我国企业慈善行为的伦理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詹国旗;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道德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晓;三湾改编中的现代性意蕴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吴海云;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文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8 鲁东海;电视新闻伦理的道德冲突与救治[D];南昌大学;2010年

9 冯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刘玉寒;现代家具设计趣味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辉 ,邵宏;趣味与批评[J];新美术;2003年02期

2 谢薇;同情与审美——试论休谟的美学思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王晓昕;逻辑实证主义与大卫·休谟[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4 李宏斌;从休谟提出的问题看哲学和科学的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郭智勇;略析休谟道德起源论的情感主义特征[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隋欣卉;关凤影;衣宪伟;;审美标准两个维度的断裂——论休谟美学审美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7 汪俊昌;论休谟哲学的真精神[J];浙江学刊;1997年02期

8 杨玉成;休谟的人性哲学和斯密的人性经济学[J];东南学术;2001年04期

9 方政,杨正群,刘英;休谟因果联系的人性论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赵玲;休谟的消费道德思想论析[J];江海学刊;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3 崔梅;;儒家辞令艺术及其审美趣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王济民;;毛泽东的审美趣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5 张胜冰;;批评家的角色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蒋红;;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与超越:从休谟到马克思[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胡经之;;梁启超的美学贡献[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李国华;;“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略论市场经济下文艺批评家的品德人格修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钱文亮;;道德归罪与阶级符咒:反思近年来的诗歌批评[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何桂彦;;“新媚俗”绘画的三种类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川鄂;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N];文艺报;2005年

2 何向阳;青年批评家在繁荣文学中的责任[N];文艺报;2007年

3 国家一级编剧 高满堂;呼唤批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李万武;给“酷评”归类[N];辽宁日报;2008年

5 谭旭东;批评家的使命与批评的空间[N];学习时报;2007年

6 牛学智;现实:批评家的一个出发点[N];文艺报;2007年

7 郭英剑;评论应该怎么写[N];文艺报;2010年

8 杨庆祥;批评的“写什么”与“怎么写”[N];文艺报;2011年

9 程巍;站在神话的另一边[N];北京日报;2004年

10 谢有顺;批评家的胸襟应该是宽广的[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保巍;走向“文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3 靳继东;在权利与功利之间[D];吉林大学;2005年

4 匡宏;休谟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与理性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彭海云;突破与局限:198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黄仲山;权力视野下的审美趣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7 张钦;休谟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曹莹;傅雷文艺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郜静;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阮青;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D];兰州大学;2006年

3 张元武;解放区诗歌论纲[D];山东大学;2006年

4 张鹏宇;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7年

5 周璐;审美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戚佳鸣;论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地位[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朱春英;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段慧冬;公安派“性灵”文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王敏;恽寿平的没骨法对当代拓展水墨画语言的启发[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10 朱琼娅;汉乐府风俗文化及其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96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96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b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