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达默尔美学思想的美学史意义
本文选题:加达默尔 切入点:解释学 出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20世纪西方的非理性大潮中,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捍卫了美与真、艺术与认识的本真关联,在摹仿论的基础上力图统一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独创性地阐明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从意义理论出发开启了艺术接受研究,所有这些都可说是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丰富和发展。加达默尔美学思想的局限除了其存在论的哲学基础之外,其美学辩证法也是不彻底的,走向了“恶无限”,,其语言论探索过于夸大语言的威力,最终陷入了哈贝马斯批判的“语言唯心主义”之中。
[Abstract]:In the irrationality tide of the 20th century, Gadamer's aesthetic thought of hermeneutics defended the relation between beauty and truth, art and cognition, and tried hard to unify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on the basis of imitation theory. It clarifies the mode of existence of art works and opens the research of art acceptance from the theory of meaning. All this can be said to be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aesthe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linguistic exploration exaggerates the power of language and finally falls into Habermas' critique of linguistic idealis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朱庆育;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8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9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5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陈新坤;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特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4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爱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乾坤;罪刑法定视野中的滥用职权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吴洪林;刑法司法解释“立法化”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8 程秀芳;音乐解释学导言[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崔雅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鲁宁;加达默尔美学思想的美学史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邢建昌;恢复美学被遗忘的人文品格[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李鲁宁;以作品存在为核心的美学——加达默尔艺术理论的基本框架[J];求是学刊;2001年05期
4 李鲁宁;加达默尔的美论思想及其他[J];理论学刊;2003年06期
5 王伟;;文本意义的主体间性建构——从审美理解谈“解释学论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美学领域[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邵桂兰 ,王建高;解释学美学的历史嬗变[J];齐鲁艺苑;2000年03期
8 章辉;;美学的人文学思考——以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为个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业伟;;试论伽达默尔艺术作品时间性概念[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吉永生;“审美无区分”对“审美区分”──加达默尔美学精义[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韦玲娜;;是“意义”还是“意思”(摘要)——从解释学角度谈对现代艺术的解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索良柱;福柯:从权力的囚徒到生存美学的解救[D];复旦大学;2009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春燕;解释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美术审美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邵华;论伽达默尔对康德审美意识学说的扬弃[D];武汉大学;2005年
5 曹现沈;论伽达默尔美学对古希腊美学的阐释与创造[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吉凤;《乐记》美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7 赵杰;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中的“同时性”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孟凌;个体的审美化生存[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与时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崔柯;解释学视野中的庄子美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4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4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