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主体间性的“越界”——关于主体间性若干问题的争议与讨论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 切入点:本体论 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学界一些关于本体论主体间性理论的批评,可以从主体间性的越界之可能和主体间性的实现之可能两方面进行辩驳。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建构不仅不是对主体间性理论运用的失度,恰恰相反,是对主体间性内涵的扩展和深化。由于认识论与社会学层面的主体间性只有通过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才能得到说明,因此,相对于认识论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具有本源性。
[Abstract]:In the light of the current academic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ontology intersubjectivity, It can be argued from two aspects: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ing the boundary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alizing intersubjectivity.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ontology is not only a loss of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but on the contrary. Because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epistemology and sociology can only be explained through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ontology, therefore,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epistemology and sociology is relative to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epistemology and sociology.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ontology has its origin.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汝伦;;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批判[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王晓东;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论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3 吴兴明;;文艺研究如何走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讨论中的越界、含混及其他[J];文艺研究;2009年01期
4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郑小霞;;从抽象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诊断的批判与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新敖;;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董广才;刘佳;;受动中的能动——谈译者翻译主体能动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马剑银;;哈贝马斯的基本权利观——商谈论视角的基本权利体系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牛宏宝;;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吴楠;朱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8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9 张晶;;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10 剑雷;;主人还是奴隶?——关于“认同何以成为问题”的读书札记[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永康;;“天才”的出场——国外阿多尔诺哲学研究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4 张盾;;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从“卢卡奇-科耶夫解读”看[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汪帮琼;;论知识的客观本质及其对于现代文明的复杂意义[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秦燕春;;“文化遗产”对当下精神生活的启示意义——以“苏州评弹”为中心[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高燕;;现代性的后果及其教育反思[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雷龙乾;;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危机[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炳全;人性彰显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复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何俊霞;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晓;三湾改编中的现代性意蕴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朱晓军;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理论学刊;2005年07期
3 刘悦笛;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4期
4 吴兴明;;实践哲学遮蔽了什么?——评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的思想视野[J];文艺研究;2007年08期
5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苏宏斌;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兼谈文艺学的方法论变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杨春时;;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程金海;主体间性与中国美学的拓进之维[J];学术研究;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元;;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2 刘叶;;中国古典舞的主要特征——形神并俱[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3 周秀兰;;翻译的本体论及其流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赵洪福;;紫砂壶鉴赏之浅见[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04期
5 吕美萍;;谈谈对紫砂壶镶金包玉的看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04期
6 张宇;;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世纪桥;2011年13期
7 曹瀛;;审美的发现:从花大姑到苏二娥——孙智宏戏剧人物赏析[J];剧影月报;2011年04期
8 陈望衡;;中国古代如何言说自然美[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吴e,
本文编号:1650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5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