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现代性的三个向度

发布时间:2018-03-23 02:03

  本文选题:现代性 切入点:后现代性 出处:《学术交流》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性是一个多元与复杂的概念,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开拓对它的理解,也相应地存在对后现代反思的三个视角:作为历史意识的现代性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线性进步的、受普遍规律支配的且具有终极目标的历史过程与时间感。这种现代性忽视了差异的存在,对应的后现代主义则突出了空间因素的价值,肯定历史的特殊性与偶然性。作为启蒙的现代性确立了进步、理性、普遍性与主体性等原则,痴迷于客观性、精确性、明晰性、统一性与绝对性。在后现代主义批评中,启蒙现代性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与解放,反而变成了披上进步与真理外衣的压迫与控制。而作为审美的现代性是对前两种现代性的反叛,渴望模糊性、多样性、混乱、瞬间、短暂与相对性等价值,凭借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分化,追求救赎、拒绝平庸与体验瞬间。后现代主义艺术则呈现为去分化、无深度、无中心、无根据、游戏、模拟等特征。现代性的内在繁杂性,不仅要求反思视角的多样化,而且本身也构成思考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动力之一。
[Abstract]:Modernity is a pluralistic and complex concept, which can be understood from at least three angles. Accordingly, there are three perspectives of reflection on postmodernism: modernity, as a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understands modernity as an irreversible one. Linear progressive, subject to universal laws and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sense of time. This modernity ignored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the corresponding postmodernism highlighted the value of spatial factors, Affirming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ntingency of history. As an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has established the principles of progress, rationality, universality and subjectivity, and is obsessed with objectivity, accuracy, clarity, unity and absoluteness.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not only did not bring freedom and liberation to human beings, but also became oppression and control under the cloak of progress and truth. As an aesthetic modernity, it rebelled against the former two kinds of modernity, yearning for fuzziness, diversity and confusion. The values of instant, transience and relativity,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xperience from daily life, the pursuit of redemption, the rejection of mediocri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instant. The inherent complexity of modernity not only requir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erspective of reflection, but also constitute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tive forces for thinking about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sm.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基金】:2009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课题“多样化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性制度保障探析”(09CGML007YB)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平;浅谈解构主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安刚强;乡村“神话”与都市“传奇”:沈从文、张爱玲比较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李小娟;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J];北方论丛;2001年04期

5 罗文东;人道主义的现代阐释[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6 姜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7 袁国兴;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叙事倾向[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8 任湘云;;我们如何想像中国现代文学——关于当前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9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10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龙扬志;;诗歌的“去编审”时代[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8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9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魏天无;九十年代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浅论文学艺术的真实性[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黎红;永恒的矛盾和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邓花云;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嬗变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王华勇;重温《黑暗的心脏》[D];浙江大学;2002年

5 刘文菊;突围,,飞翔与低徊[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8 张继红;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9 章妮;镂空夜色的飞鸟[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华强;试论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迎新;;人格审美与感性重建——梁启超美学的现代性维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昌树;;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3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4 杨建国;;雅各布森的二项对立思想与审美现代性话语[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约稿启事[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6 阎嘉;;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7 宋伟;;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8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章辉;;话语实践论和起源本质论批判[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桂荣;;回顾与反思——中国古典美学现代性建设十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当前时代的倒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北师大中文系 王一川;是后现代激活了现代[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本版特约主持 王岳川 肖鹰 杨俊蕾;中国学者质疑杰姆逊:是否又引来了西方霸权的幽灵?[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上海社科院 曾军;中国学者为何“背叛师门”?[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8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杜安;王国维形式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追求[N];贵州日报;2008年

9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范昀;审美与正义[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4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霍炬;反审美的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刘冠君;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玲;《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谷鹏飞;艺术何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桃;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瑶青;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视觉文化[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平华;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学[D];南昌大学;2005年

6 韩慧;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成因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晓男;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李文波;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51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51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3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