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内美”不是美——对“社会美”问题的重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8-03-23 03:03

  本文选题: 切入点: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人本身的美分为屈原所说的"内美"与外在的美,由生物学决定的人的外在美属于自然,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内在美属于社会,但后者已经超出了美学归属于伦理学。从美学与伦理学之学科性关系析出美与善两者不是完全整合(即无差异之同一),而是局部整合(即在差异中的统一关系)的关系。人之美的内容为善,其显现的外在形式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是直接生活现实的,这种感性显现是善的形式。作为社会美的主体,人本身包含着由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规定性因素。因此社会美表现为双外分流于外的形态,一是外向自然美分流,二是外向艺术美分流。
[Abstract]:The cents of people themselves are the "inner beauty" and the external beauty referred to by qu Yuan. The external beauty of a person determined by biology belongs to nature, and the inner beauty of a person determined by social relations belongs to society. From the discipli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ethics, beauty and goodness are not completely integrated (that is, no difference is the same, but partial integration (that is, the unified relationship in the difference)). The content of human beauty is good, Its external form is the moral behavior of people, it is the direct reality of life, this kind of perceptual manifestation is the form of good. As the subject of social beauty, There are two prescriptive factors in human beings: nature and sociality. Therefore, social beauty is manifested as the outward natural beauty and the extroverted artistic beauty,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extroverted natural beauty and the other is extroverted artistic beaut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教研资金赞助项目《后学科中的美学与文艺学学科性重建问题》(2009-2012)成果之一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刘卫平;孙晓娟;;论思维创新的实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李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对私有制的再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6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郁;肖桂林;;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8 孙淑萍;;高校生态德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9 魏形峰;;不同“中坚思想”下的中西饮食观念[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10 钱广荣;道德国情论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唐骅;;文化场与视觉艺术的传播[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9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9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10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恒醇;美学的“泛化”与分化——与潘知水同志商榷[J];哲学动态;1985年06期

2 樊莘森;简论美学学科的形成和确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3 胡义成;;苏联以及东欧的审美控制论研究[J];唐都学刊;1986年02期

4 侯健;;劳动美学小议[J];前线;1987年11期

5 郑荣基;《审美学》[J];文艺研究;1988年05期

6 文平;对我国古代美学的新探索——读张文勋《诗词审美》[J];思想战线;1988年02期

7 彭修艮;;审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自律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8 国世平 ,匡国建;论消费美学研究的对象及特定对象内容[J];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06期

9 于艾芝;全国美学学会第三届年会探讨美学新问题[J];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10 陈伟;启蒙——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旋律[J];文艺研究;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学会第三届年会胜利闭幕[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2 ;闭幕词(摘要)[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3 胡家祥;;谈谈真、善、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杨曾宪;;美学学科的困惑与觉醒[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悦笛;;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一段西学东渐和本土创建的历史[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沈顺福;;孔子道德形而上学研究[A];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C];2005年

9 蒋燕强;;真、善、美——作文与做人的桥梁[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侯艳清;田雨普;;我国体育美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思索[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2 纪尧;和谐派美学的创立者[N];光明日报;200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郑端;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新态势[N];文艺报;2003年

5 赵奎英;美学关注人的现实生存[N];文艺报;2003年

6 孟建伟;科学美学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4年

7 复旦大学中文系 郑元者;蒋孔阳:一位本身就是美学的美学家[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邢建昌;美是艺术的法则吗?[N];文艺报;2004年

9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10 周翼双;品味中国美学套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庞晋伟;崇善的大学[D];东南大学;2006年

3 田明刚;化身于操心和欲望的爱—艾丽斯·莫多克小说的后精神分析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艳;德性与情欲的悖立与整合[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曾晓东;电子游戏的美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敖玉敏;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吕宏波;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念飞;追求善的起源[D];吉林大学;2005年

7 周奕希;论阮籍自然观美学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亚芳;论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伦理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怡轩;卢梭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贺文峰;张载人性论简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51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51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