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当代启示
本文选题:审美人类学 切入点:活态审美经验 出处:《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摘要】:在国内外,审美人类学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它在学术规范和学科体系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但其表现出的全新的学理观念和方法、开阔的理论视野,为当代美学建设和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探索和总结,提供了许多理论启示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Abstract]: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esthetic anthropology is a new discipline. Although it is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in academic norms and discipline system, it shows a new concept and method of theory, a broa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so on. It provides a lot of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summary of ethnic aesthetic culture.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方李莉;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范秀娟;;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艺术人类学意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尹庆红;;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J];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5 覃德清;;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6 张利群;论民族审美人类学领域的开拓和扩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7 王杰,覃德清,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J];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8 蒋孔阳,郑元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2期
9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10 仪平策;;关于审美文化人类学建构的几点思考[J];文学前沿;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学纯;修辞幻象及一组跨学科相关术语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徐明君;;审美人类学视域中的民族舞蹈开发——以秧歌与秧歌节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李宏;再论“卡塔西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张良丛;;论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和价值诉求[J];东方论坛;2010年04期
5 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6 司娟;;由彩陶看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萌芽[J];电影评介;2006年14期
7 张咏梅;;道家尚黑的色彩观对中国水墨绘画色彩审美心理趋向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6年21期
8 刘志农;吴敏琳;;浅谈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0年08期
9 李玉功;;“东方天书”之迷——关于将军崖岩画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10 汤进峰;;广告设计中儒家文化元素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陈杏梅;欧跃发;;桂林乡村生态旅游的审美人类学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3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3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4 戴明朝;美的问题:人类学个案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5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6 张奕;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8 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D];中山大学;2006年
9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刘学;先秦诸子思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盼慧;象思维与《红楼梦》中象表征的翻译[D];江南大学;2010年
3 荣树云;“八王书院”清代科举状元造像壁画的艺术创作探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4 吕明明;吐鲁番史前彩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博;悲剧与死亡——论悲剧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审美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丽芳;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何明霞;象与幻象[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明;狂欢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杰;华夏边缘与“现代性” 一九二九年的西番调查[J];读书;2005年06期
2 王杰,海力波;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张玉能;《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杰;审美幻象问题与心理学解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5 王杰,彭兆荣,覃德清,苏东晓;审美人类学三人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郑元者;艺术起源与“美”的情境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覃德清;激扬民族潜能 共创和乐美境——论21世纪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10 张利群;论民族审美人类学领域的开拓和扩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2000年03期
2 王杰,彭兆荣,覃德清,苏东晓;审美人类学三人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4 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向丽;;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J];中国美术馆;2007年07期
6 曹红波;付渝涛;;四川苗族古歌审美人类学初探[J];飞天;2011年14期
7 何林君;环境学与人类学的审美结合简评汤龙发教授的《审美人类学》[J];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04期
8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向丽;;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J];文艺研究;2007年06期
10 秦晓春;;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汉字文化现象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向丽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激活美学对现实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龚黔兰;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芳;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萍;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小光;俄狄浦斯的美学与人类学救赎[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大德;瓦尔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与其审美人类学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蒋剑;壮族嘹歌歌圩文化及其审美内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陆颖;论民歌艺术的当代发展及其文化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廉虹;回族女性的“花儿”与“花儿”中的女性[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5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5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