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提升人生境界与“大美育”

发布时间:2018-03-30 01:28

  本文选题:中国美学 切入点:人生境界 出处:《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摘要】:正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即将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次大会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承办。在叶朗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特别重视中国美学的研究,努力让国际美学界了解中国美学的精髓。叶朗教授最近提出的"美在意象"的观点,以及建立在这个观点基础上的"大美育"思想,就是在
[Abstract]:The 18th World Conference on Aesthetics will be held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osted by the Center for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Ye Lang, the Center for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attaches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s. Try to make the international aesthetician know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esthetics. Professor Ye Lang's view of "Beauty in Image" and the thought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is view, are based o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雪文;趋于人生的艺术,趋于艺术的人生——谈朱光潜的散文观与散文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郭世轩;;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启营;;传统文化·人与自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钟名诚;;朱光潜的传播思想与“京派”文学的“中兴”[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现代文学部分)[C];2010年

6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8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7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方巍;环境价值论[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云珍;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蒋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霍永丰;影视传媒教育中的审美幻象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伟平;人间幸福的执著追求[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展;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丽芳;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沈从文小说创作[D];南昌大学;2010年

9 简艳平;“皈依佛法的浪子”[D];南昌大学;2011年

10 范琦;当代风景建筑地域性表达与创作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毅青;;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沟通——以虚静为中心[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2 余开亮;;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3 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时代与民族印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韩书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J];学海;2011年04期

5 陆蓉之;;入境:中国美学[J];艺术·生活;2006年06期

6 ;来自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舞蹈分会场的报道[J];舞蹈;2010年09期

7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8 王燕;;对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9 叶朗;;人生境界的品位(下)[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7期

10 佟艳光;;辽大学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黄水婴;;《论“审美无利害”在中国美学中的变异》概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10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潇牧 李雪;中国现当代美学该如何发展[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伟华;弘扬中国美学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9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4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6 单连春;人生境界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9 额尔敦;《江格尔》美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亓元;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过度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4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5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翁利;试论线条是中国画灵魂之所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秀华;庄子人生境界原论[D];汕头大学;2004年

9 刘小建;“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瑞颖;论教育与人生境界[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83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83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e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