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意识的总体构成
本文选题:审美意识 切入点:审美显意识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人类的审美意识,从存在形态构成来看,分为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三个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审美机制构成来看,它分为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人格三个层次。从人类心理能力构成来看,它分为科学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道德审美意识三个层次。
[Abstract]: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human being from the existing form, divided into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ree levels, to form a complete whole. From the aesthetic mechanism, it is divided into aesthetic needs, aesthetic ability, aesthetic personality from three levels. A human mental ability, it divided into scientific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ree levels of mor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孙显元;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周林;从自我意识中剖析元认知的实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夏本成;论化学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钱广荣;;道德悖论研究的实践转向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钟家宝;;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陆乐;试析大学生野外生存实验的技能获得情况[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8 芦金峰;;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黄华彪;李学功;黄云明;;论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及其在宗教研究中的运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陈新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哲学对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建宇;;东台市私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3 王真红;冯成志;;小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背景关系的调查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4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王福革;;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6 齐华;周越;;睡眠脑电图研究[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7 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8 李建明;朱亚宗;;爱因斯坦与皮亚杰认识论思想之比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牛慧清;;电视矿难直播报道中的人本主义——以央视王家岭矿难直播报道为例[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桂起权;;“辩者21事”之解读——分析性理性要与辩证理性相结合[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康新;我国政策主导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陆云;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艳丽;情绪启动对不同抑郁状态大学生的认知效率和认知偏向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郁华;表象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封闭性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陆国娟;中小学生负担结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谢传宏;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召凤;生态课堂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裴培;石家庄市中学中年教师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子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应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少军;大学生对笔记本电脑产地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聂晓锋;论初中写作教学中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升[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致钦;;论原始神话的美学价值[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2 吴调公;略论《沧浪诗话》审美意识的多重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3 羽军;现代意识 审美超越 艺术发展——世纪之交对中国戏曲的回眸与展望[J];戏曲艺术;2000年02期
4 王齐洲;论中国人原初的审美意识[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李运抟;当代历史小说审美意识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6 王治江,何冀;从译者的审美意识谈文学作品中非规范语音的翻译[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雷红茹;我演崔秀英[J];当代戏剧;2004年S1期
8 李国春;论审美意识的特点[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彭建祥;朱小尧;;浅析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J];佛山陶瓷;2006年04期
10 张海川;;浅谈日本人的语言行为及其审美意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吴兆武;;审美意识与人物塑造[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大均;;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蓝晶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编辑创新意识[A];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5 蔡鸣雁;;矛盾与迷茫的重合——再析《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罗莉;夏福友;;把审美意识运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中[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赖煌;;经验的新质:吁求审美意识的敞开——以和“5·12”有关的诗歌现象为例[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志宏;;文艺如何既不脱离政治,又不从属于政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10 马云;;基于和谐适应性的服装色彩研究[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一安;强化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N];人民日报;2000年
2 记者 万润龙;电视剧不能消耗国人审美意识[N];文汇报;2006年
3 余倩邋娄晨;走上品牌设计前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浩;微客Ⅲ代 审美为王[N];经济视点报;2006年
5 李永虎;审美的超越[N];文艺报;2007年
6 马泉艺邋(回族);当今审美变形之我见[N];文艺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莫海艺;探究贵州原生态民族文艺特质之美[N];贵州民族报;2011年
8 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韩红军;重视学生的审美意识[N];学知报;2010年
9 盛滋波;正确的审美意识至关重要[N];音乐周报;2007年
10 甄质;关于书法美学的思考[N];盘锦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2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品秀;现代西方审美意识与室内设计风格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6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8 方英敏;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D];南开大学;2009年
9 鲍同;山崎丰子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邱月;都市文化语境下90年代都市小说的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雅敏;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审美意识的渗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夏美燕;论健美操的美学欣赏与创造[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景辉;图案瓦当的变迁与先秦到秦汉期间审美意识的演进[D];西北大学;2007年
4 李国春;论贵族化审美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徐莹;新时期小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书写[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刚涛;曹植创作中的审美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范君;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当代时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安永平;散点透视下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审美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宏芳;论路翎小说的现代意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84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8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