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美学担当
本文选题:消费文化 切入点:美学 出处:《人文杂志》2013年03期
【摘要】:当下,美的生成和审美话语重构越发具有消费性生产特征。审美越发显现为一种市场化的外力、一种试图筹划生活的组织力。历史地看,技术美学创始人倡导过人与环境相协调的手工艺运动,而肇端于现代技术应用基础上的文化产业,有可能在历史的螺旋式上升中提供救赎的机遇。因文化产业的支撑,新的审美主张、美学宣言使我们看到了祈向"完整的人"的理想实现的潜能。虽然美学的复兴受到现实中文化产业的强力支持,但其有效性必须转化为思想资源并对之保持批判的视野。
[Abstract]:At present, the gene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ore beautiful aesthetic discourse has the consumer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More and more as a kind of aesthetic force of the market, a planning organization. To life history, technology aesthetics founder advocate extraordinary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and Zhao end i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culture industry, may be in the spiral rise in history provide the redemption opportunities. Becaus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new aesthetic ideas, aesthetic manifesto makes us see the direction of "whole people" to achieve the ideal potential. Although the revival of aesthetics by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reality, but its effectiveness must be into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maintain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it.
【作者单位】: 中央党校文史部;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建平;;“美学”的起源[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0期
2 高建平;;“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兼论新中国60年美学的发展与未来[J];艺术百家;2009年05期
3 吕品田;为生产完整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提手工生产[J];装饰;2002年01期
4 高建平;;美学的文化学转向[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枝文;;通向人类自我的桥梁——情感的批判——读康德《判断力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2 李明明;;摹仿说的嬗变略谈[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彭吉象;吕艺生;平心;;舞蹈美学漫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韩绮丽;;浅论西方美学史中的崇高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陈豪;;浅论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思想与现代数字化设计理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冯明兵;;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设计的一些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7 王赠怡;;自然灾难、基督教与中世纪艺术[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聂路;侯建侠;;设计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当代艺术;2008年03期
9 秦菊英;;表现主义与现代派绘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祖健;;生态价值异化影响下的城市形态[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D];东南大学;2006年
5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6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李宁;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白利兵;柯勒律治莎评的有机美学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战;西方造型艺术高峰的哲学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玲;李斯特交响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群;论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嫁接[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4 栾博强;感悟生命的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邢玲玲;诗画之辨—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彦龙;历史文化语境视野下的诗学建构[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7 庄鹏;浅论庄子之梦[D];云南大学;2011年
8 李啸闻;作为想象与创造的艺术[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朝建;丰子恺艺术美学思想探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冀军军;牛汉诗论中的境界说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建平;;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华;;时尚模特——消费文化的典型文本[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4期
2 苏芳;;消费文化的审美性辨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11期
3 谷鹏飞;曹晖;;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视觉文化反思[J];理论导刊;2008年12期
4 ;美学[J];全国新书目;2003年06期
5 何志钧;;新时期审美主义思潮评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4期
6 于涛;;阿多诺的批判与否定性的艺术思想[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刘冠君;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国美学发展浅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杨洪林;;汉水审美文化论纲[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9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J];国外文学;2006年02期
10 肖鹰;;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聂振斌;;文化的本质与美学理论建构[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潘立勇;;休闲、审美与当代生活品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6 言恭达;;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转型与文化自觉[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7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健平;;论中国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大转换[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2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何志钧 孟凡生 鲁东大学文学院;产业化的时代美学走向泛化与庸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高建平;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N];人民政协报;2007年
6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陈东冬;地域文化美学的新阐释[N];沈阳日报;2010年
8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刘茜;提升审美理想高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4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云霞;美感功用性的现代阐释[D];西北大学;2008年
6 余沛泓;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都市消费空间[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崔悦;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蔡敏;虚拟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8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88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