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愉悦与感性经验
本文选题:审美愉悦 切入点:感性经验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摘要】: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审美活动总是通过人化了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对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发生并正常运行,因此,审美活动须以感官感受-感性经验为基础、为起点、为途径。感官感受-感性经验虽不是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它须臾不可脱离的,也是不可抛弃的。作为审美价值之基本品格的愉悦性,其中必然包含着感官愉快;但是,审美愉悦的感官愉快绝不是生理性的官能快感。
[Abstract]:Aesthetic activitie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ensory feelings of the subject, but also from the specific perceptual forms of the object.Aesthetic activities can always occur and function normally through the humanized sensory organ acting on the "perceptible form" of the object. Therefore, aesthetic activ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sensual sensual experi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pproach.Sensual feeling-sensual experience is not the whole of aesthetic activity, but it is inseparable and indelible.As the basic character of aesthetic value, pleasure must include sense pleasure, but aesthetic pleasure is by no means physiological sense pleasur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丹;;论马利坦的审美理智主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石晓杰;崔永光;;纳博科夫密码:审美愉悦背后的道德内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5期
4 李家君;;论中国观众对韩国电视剧接受与审美愉悦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冷炎;;电视散文的音声化与文本画面的审美愉悦[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赵小天;;瞬时场审美与差距场审美[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7 任秀蕾;金奉;;谈音乐审美中的听觉感性体验[J];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何小平;;艺术的精神愉悦仅仅只是审美愉悦吗[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6期
9 何小平;;艺术视角的解释愉悦与审美愉悦的融合[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10 邓颖玲;简剑芬;;无言之美——论康拉德小说的“空白”叙事艺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强;;《新唯识论》述记[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2 宋瑾;;音乐的功能、价值与本质[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陈嘉明;;经验基础与知识确证[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士伦;郝秀红;王玉兰;樊中钧;赵玉华;赵崇德;;各种状态液体通过核孔膜的规律[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6 刘家友;;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描述质性初探——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文化相碰撞初期何啻转向心理美学而未转向哲学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伍雄武;;评“四人帮”对公理法的否定[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8 赵婧;;“读图时代”是真实存在还是拟态环境[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9 陈墀成;金迪;;科技创新、信息积累与中国传统思维[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10 冯士明;;混凝土材料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思考[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坚;有所坚守[N];光明日报;2006年
2 楼昔勇;审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薛晓源;诗意的栖居[N];学习时报;2008年
4 路边;散户入市,防止失手有心得[N];经理日报;2007年
5 于平;审美效益、艺术规律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光明日报;2008年
6 董学文邋李志宏;文艺的审美功利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文艺报;2008年
7 王凡华;灾难报道中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呈现[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湖北省浠水县教研室 夏德源;怎样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贺海涛;“小布头丛书”:童话精品的盛宴[N];文艺报;2005年
10 蒋晓丽;磨砺文艺批评的锋芒[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2 吴佳;感性声音结构并审美判断形成的感性契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3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欣;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梁盛平;赣南客家传统民具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菡菡;洞烛心灵的暗夜旅途:从主题角度探寻斯蒂芬·金恐怖小说的艺术魅力[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2 张素凤;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志成;特色景观的审美心理表现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宣圆圆;我国上古时期祭祀文化之乐舞精神[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5 王清敏;步入澄明之境—对旅游活动的美学思考[D];贵州大学;2007年
6 叶幼天;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符号及审美分析[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7 刘可文;恐怖镜像的审美愉悦[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祁骐;装饰艺术回潮下的产品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9 毛颖蕴;5~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审美移情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季学好;康德道德自由学说[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89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8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