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美学思想与晚清文学变革
本文选题:王国维 切入点:美学思想 出处:《文学评论》1997年06期
【摘要】:王国维并非政治斗士型人物,而是内向忧郁的人文学者。他从“为己之学”出发,却不期然介入了文学观念的重大变革。本文侧重于分析和批评王国维的美学、文学研究方面的三件主要工作,,而目的则在于探讨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人文学者的学术研究可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功能。
[Abstract]:Wang Guowei is not a political fighter, but an introverted and melancholy humanistic schol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for himself", Wang Guowei has intervened in a major change in literary ideas.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and criticizing Wang Guowei's aesthetics. There are three main works in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the humanities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明军;蔡元培思想发展的一个环节:从伦理代宗教到美育代宗教[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张重岗;《红楼梦》悲剧说解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东方朔;《仁学》之通与塞──谭嗣同与古今中西之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黄献文;论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传统情结[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5期
5 姚朝文;论文艺发展的雅俗演化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庄锡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三维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7 周锡山;论王国维的伟大学术成就对当代世界的价值[J];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08期
8 李威;王国维、苏曼殊的文本创作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向之初的个性化思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王颖;《红楼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借鉴与超越——从大团圆结局到“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识[J];红楼梦学刊;2005年01期
10 张新颖;现代意识与个体性承担——王国维寻求“慰藉”的精神简历[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4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李生滨;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复旦大学;2005年
6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7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8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9 俞世芬;唐代女性诗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庆东;《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程镇海;论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黄琴;王国维紧张人生的解读[D];湘潭大学;2002年
5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士生;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高毫林;元杂剧“意境”心解[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鲁晓川;雅切——梁章钜对联批评的核心范畴[D];中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延秀;;意境·境界: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J];理论导刊;2011年07期
2 曹顺庆;罗富明;;“失语症”与中国文论的“话语转换”[J];红岩;2011年S2期
3 范英豪;;艺术类本专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任务[J];艺苑;2011年03期
4 吴金香;;宗白华意境理论对艺中之“道”的深刻体认[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5 欧阳翠凤;;新论“入出说”在文艺中的体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高建平;;“审美”是审美“!艺术”还是艺术!——关于“跟着走”与回到“硬译”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7 易菲;;艺术意境论探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郭云;;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闫金玲;;“物我两忘”之文学创作方法论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10 陈大亮;;“境界”的审美特征及其在翻译鉴赏、批评与创作中的运用[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万娜;;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论文梗概[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辉;崇高的两副面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谢有顺;文学批评应通达人心[N];文学报;2006年
3 秦弓;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如何编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刘梦溪;传统文化:解构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1年
5 曹顺庆;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N];中国艺术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1693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9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