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模式与本土意识——以王朝闻《美学概论》为中心的探讨
本文选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切入点:理论模式 出处:《理论学刊》2013年06期
【摘要】: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美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A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edited by Wang Zhaowen, as the first aesthetic textbook of the nature of introduction in New China,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sult of a colle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Marxism aesthetics in China.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d native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esthetic system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基金】: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08ZFG72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世涛;;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教科书事件”——关于编写《美学概论》活动的调查[J];开放时代;2007年04期
2 刘宁;李世涛;;参加王朝闻教授《美学概论》编写活动(1961—1981)的回忆——刘宁先生访谈录[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刘锋杰;;论中国当代的创作个性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10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世涛;;文艺美学应可为——胡经之先生访谈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敏泽,李世涛;“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敏泽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3年02期
3 李泽厚,戴阿宝;美的历程——李泽厚访谈录[J];文艺争鸣;2003年01期
4 李世涛;胡经之;;杨晦、周扬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胡经之先生访谈录[J];云梦学刊;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勇真;;研究当代中国美学应具备的意识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洪凤桐;;审美对象历史具体性问题刍议——学习马克思美学思想札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3 李旭;;审美对象的探寻——评《美学与哲学》[J];读书;1987年12期
4 赵惠霞;论美感的产生过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董惠芳;;感性、意义与形式——论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朱志荣;;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杨恩寰;;杜夫海纳美学三题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8 赵力;;审美与消费相关问题研究[J];南方论丛;2006年04期
9 严壁;论新世纪审美对象的创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04期
10 段建军,李乖宁;体验与审美对象的深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5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钱雯;;道家美学思想探微[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徐放鸣;;城市审美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平;现象学的视野[N];文艺报;2007年
2 陈海静;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吗?[N];文艺报;2005年
3 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7年
4 徐碧辉;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6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N];文艺报;2007年
7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8 李培庚;审美发展史纲①[N];文艺报;2005年
9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刘福智;从圆明园说开去[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国;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D];山东大学;2010年
2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6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7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陶谊;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D];苏州大学;2007年
3 郭冬梅;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对深度的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静;六朝自然环境审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梁莎;杜夫海纳美学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杜志运;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索浩峰;美学艺术主义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杨柳;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中的“大”美[D];安徽大学;2007年
9 王昭;论移情与审美欣赏[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华林;性别中庸:当代中国身体审美活动的病理学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93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9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