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早期吴越审美文化中的江湖与剑道——以《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09 01:10

  本文选题:江南美学 切入点:前江南美学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作为中国美学重要构成部分的江南美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远古到西晋是前江南美学--远古的良渚等文化,春秋的吴越文化,战国秦汉的楚文化,三国时的东吴文化,从各个方面以多样元素为江南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东晋开始到晚清,是正式的江南美学。它以南京、扬州、杭州、苏州为核心,并扩展到周围区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晚清到而今,是后江南美学。因上海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崛起,以中国与西方的互动为主轴,具有了现代性的特点,又与原来江南核心地区进行文化互动,并极大地影响这些地区的美学演进。本期刊发的四篇文章,主要梳理江南美学正式形成前的前江南美学。文章分别从良渚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东吴文化中与江南美学最为相关的元素和观念进行言说,希望能够推进江南美学的研究。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esthetics, Jiangnan aesthet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is the pre-Jiangnan aesthetics-ancient Liangzhu cultur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u Yue culture,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Chu culture, the three Kingdoms of the Eastern Wu culture.The formation of Jiangnan aesthetics is based on various elements.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is a formal Jiangnan aesthetics.It takes Nanjing, Yangzhou, Hangzhou, Suzhou as the core, and extends to the surrounding area,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it is the post-Jiangnan aesthetics.The rise of Shanghai in the tide of world modernization,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s the main axi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ty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with the original core areas of the Jiangnan River, and greatly affects the aesthetic evolution of these areas.The four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mainly combed the pre-Jiangnan aesthetics before the formal formation of Jiangnan aesthetic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lements and concepts most relevant to Jiangnan aesthetics in Liangzhu culture, Wuyue culture, Chu culture and dongwu culture, hoping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Jiangnan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浙江省社科重点课题"江南美学史"(09JDJN002Z)阶段成果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海庆;;论早期吴越审美文化中的江湖与剑道——以《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韩书堂;;中国美学研究的纯粹性批判与整体性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振复;;一个“布衣学者”的学术自述[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4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5 赵洋;;感性的超越与当下的顿悟——张彦远“妙悟”观的再审视[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6 郭勇健;;在传统文论与现代美学之间——梁启超美学思想新探[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7 曹佳丽;;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向峰;;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对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史等问题进行座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5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6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8 郭沫若;;致中国美学史资料编选组(一函)[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9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徐宗文;美学与“诗性的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高建平;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记者 韩晓玲;执著追求“精神的美”[N];湖北日报;2011年

5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7 小雷;山西美学学会学术研究成果丰硕[N];太原日报;2011年

8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9 董刚;“隐秀”美学观的成熟与中古自然主义哲学的兴盛[N];贵州政协报;2006年

10 金莹;蒋孔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沪举行[N];文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王丽;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5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修建;名士风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韩振华;王船山美学基础[D];复旦大学;2007年

8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2 蒋信伟;老子“五玄”的美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薛显超;论“游”——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长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圣静;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清”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杰;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建构[D];郑州大学;2007年

7 张鑫;宗白华中西比较中的“世界美学”视野[D];西北大学;2006年

8 卢花;论魏晋美学中的自然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金玲;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董友;荀子审美心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4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24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