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游戏与审美救赎:马克思美学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09 08:50

  本文选题:马克思美学 切入点:主体间性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摘要】: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用"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终结了传统哲学的"世界何以可能"的话题,面对工具理性与物质暴力的挤压与裹挟,马克思美学怀着对人类生存的深情关切,肩负起批判与创造的使命,提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审美解放与救赎路径:即人类只有走入审美的"自由王国"与游戏实践中,才能找到精神家园,实现真正救赎。游戏源于审美,因而本真;游戏基于主体间性,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使存在的全部意义得以澄明和确认。游戏作为人与世界主体间深层交往并创造意义世界的自由精神实践,完成了审美救赎,也实现了最本真的"诗意栖居"。这是游戏的魅力,更是马克思美学历久弥新的全部秘密。
[Abstract]:Marx's greatness lies in his ending the topic of "how can the World be possible" i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ith "how can Human Liberation be possible". In the face of the squeeze and coerc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material violence, Marx's aesthetics i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Taking up the mission of criticism and cre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esthetic emancipation and redemption path from "inevitable kingdom" to "free kingdom": that is, only when human beings enter the aesthetic "free kingdom" and the practice of games, can they find their spiritual homeland.To achieve true redemption.The game is based on the intersubjectivity, so it can be created and transcended, and the whole meaning of existence can be clarified and confirmed.As a free spiritual practice of deep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subject of the world and creating a meaningful world, the game has completed aesthetic redemption and realized the most original "poetic dwelling".This is the charm of the game, but also Marx's aesthetic all the new secrets.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DUT10RW315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W2010094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李立平;;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袁正校;略论现代逻辑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贾国恒;;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桂波;;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王巧慧;黄斌;;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的现实性[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魏文娟;;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赵培军;王国领;;科学审美视域下生态自然观[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王志伟;;技术活动与人的生成——兼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f替,

本文编号:1725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25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4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