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过渡与中西杂糅:康有为的身心关系论
本文选题:康有为 切入点:身心关系论 出处:《美育学刊》2013年06期
【摘要】:康有为的身心关系论,彰显了中国古代心性文化传统强大的理论惯性,在价值论上仍凸显贵心贱身的基本理论倾向;同时,也表现出积极吸收西方近现代知识的姿态,一方面包括生理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等在内的大量科学范畴和概念出现在其理论话语之中,另一方面身体的重要性在生命政治学意义上得到崭新的认识。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现代科学与中国传统学术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性、冲突性乃至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康有为身心关系论表现出清晰的杂糅性、过渡性色彩,从而构成了中国现代美学中同一论题的思想前史。
[Abstract]:Kang Youwei's theory of physical and mental relationship shows the strong theoretical inertia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mental and sexual culture, and still highlights the basic theoretical tendency of valuing heart and body in the theory of valu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the attitude of actively absorbing western modern and modern knowledge.On the one hand, a large number of scientific categories and concepts, including physiology, physics, geography, chemistry and so on, appear in its theoretical dis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body is recognized in the sense of life politics.The differences, conflicts and even irreconcilability between western modern scienc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western-learning towards the east determine that Kang Youwei's theory of physical and mental relations shows a clear hybridity and a transitional color.Therefore, it constitutes the prehistory of the same topic in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现代美学中的身心关系论”(10YJC751016)的阶段性成果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振兴计划“望道青年文科学者激励项目”《中西交汇视野下的艺术美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6;B2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4 李国飞;彭秋香;;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谢文平,韦良德;开展美育教育 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袁启君;;湘西情结与沈从文军旅小说创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吴永;;近代知识精英的“国民”话语及其政治维度刻画——以梁启超和陈独秀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8 陈丽平;李义发;;1917年后梁启超的法律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孙金波;;叶适易学的经世特征[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3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郑玉明;;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体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何轩;;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内在理路与困境解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9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金彝;戊戌后康有为对西方哲学的受容与折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刘善章;“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在青岛召开[J];孔子研究;1996年04期
3 鲍绍霖;帝术纵横:析论康有为“彼得大帝心法”之义[J];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03期
4 李oず,
本文编号:1725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2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