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四象三圈:中国古代美的基本形态和内部结构

发布时间:2018-04-11 15:58

  本文选题:中国美学 + 四象三圈 ; 参考:《学术月刊》2005年11期


【摘要】:中国古代美是中国特殊历史文化的产物,上古宗教中自然神灵与祖先神灵的特殊联系及其向至上神的发展,折射着中国古代人特殊的心灵状态和理性化的轨迹,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成方式。“四象三圈”就是对这个以原始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美的概括;通过对“四象三圈”的解析,或许可以为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Abstract]:The beauty of ancient China is the product of Chinese speci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special connection between natural gods and ancestor deities in ancient religion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o supreme gods reflect the special state of mind and rational track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fundamentally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four elephants and three circles" is a summa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beauty in the background of primitive culture,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our elephants and three circles", it may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and art.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厚;;宗白华《美学散步》序[J];读书;1981年03期

2 叶朗;整理中国美学遗产的几个问题[J];西北美术;1982年02期

3 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2年02期

4 刘纲纪;;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5 王德胜;对中国美学潜化特征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87年02期

6 杜卫;;当代中国美学在呼唤——告别古代[J];电影艺术;1987年02期

7 林同华;略论中国美学系统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1988年06期

8 潘知常;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美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费舍尔,岳薇;对中国美学现状的观感[J];文艺研究;1988年03期

10 刘传新;韵:中国美学和文艺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J];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黄应全;;从美学研究看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2 蔡永海;新视野中的中国美学史[N];人民日报;2001年

3 韦科;中国意境美学精神探微[N];文艺报;2001年

4 文月;读《中国美学之旅》的两个附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蔡永海;认识中国古代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蔡锺翔 陈良运;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袁李来 罗静;行云流水宗白华[N];光明日报;2002年

8 胡智锋;对影视戏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求[N];光明日报;2002年

9 杨鸥;美学的对话与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10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8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9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3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4 宁海林;托马斯·门罗的美学研究方法述评[D];河北大学;2004年

5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6 翁利;试论线条是中国画灵魂之所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8 孙民;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9 宋丽娜;《抱朴子内篇》美学思想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富宝;反思、批判与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6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36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c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